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在常规生产实习中遭遇溺亡悲剧,凸显了工科教育实践环节的安全挑战。实习本是学生从理论迈向实践的关键桥梁,却因现场监管缺失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面对家属的真相诉求,我们亟需反思高校在实习安全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为学生筑牢生命屏障。
2025年7月23日,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6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生命戛然而止。这起悲剧,不仅仅是数字,更是6个家庭的破碎,是无数父母心头永远的痛。家属一句“还原真相,不要让相关的人逃脱责任”,掷地有声,直指事故背后的层层漏洞。讽刺的是,涉事企业曾宣称浮选车间“零事故”,而这篇“功绩”推文在事故后却悄然消失。安全会议才开过,隐患排查刚强调,为何悲剧仍旧发生?这无疑是对企业安全管理责任的沉重拷问,也暴露了其“嘴上功夫”与实际行动的巨大落差。
那么,高校在这场“实习生死劫”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当实习成为工科教育的“必修课”,我们是否真的为学生筑牢了安全防线?此次事件,暴露出高校实习安全管理的几大薄弱点:
事前评估流于形式。 高校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是否真的对企业安全资质、设施状况进行过深度评估?仅仅依靠企业“零事故”的宣传,是否就意味着万无一失?学生的安全,能否仅仅寄托于一纸协议?过程监管形同虚设。 实习期间,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近距离观察,风险随之而来。带队老师的现场监管是否到位?企业是否真正做到了“安全第一”?当危险降临,应急预案能否迅速启动,真正起到保护作用?校企协作缺乏深度。 表面上的合作,能否掩盖深层次的安全责任模糊?当事故发生,责任如何清晰界定?仅仅是事后的道歉和赔偿,能否弥补生命的逝去?
为了护航学生实践权益,避免悲剧重演,我们亟需构建一套更为完善、更具前瞻性的实习安全管理体系。这不仅需要高校的自我革新,更需要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探索出真正富有创新性的路径:
优化培训,打造沉浸式安全“防火墙”。 摒弃枯燥的理论宣讲,引入VR/AR沉浸式安全演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历危险,学会应对。同时,可借助AI技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习环境,定制个性化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案,让安全意识真正“刻入骨髓”,而不是停留在纸面。
多维监督,构建透明化安全“天眼”。 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实习单位进行常态化、独立的安全审计,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并公开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与整改记录,让安全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建立学生匿名安全反馈平台,鼓励学生作为“安全观察员”,及时上报潜在风险,形成全员参与的监督网络。
深化协作,共筑智能安全“生态圈”。 高校与企业应从“合作”走向“共建”,共同设立“实习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汇聚双方优势资源,研发智能安全监测设备、风险预判模型。推广“安全合伙人”模式,让高校安全专家深度参与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专业指导。政府层面则应出台更具约束力的政策,建立企业实习安全“黑白名单”制度,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并对安全管理先进的企业给予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刘某同学的保研梦碎,6条鲜活的生命陨落,这不只是一场事故,更是一记震耳欲聋的警钟。当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变为吞噬生命的深渊,我们必须警醒。未来,我们能否真正让每一位学子的实习之路,都铺满安全,而非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