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的德黑兰街头,数十万民众的怒吼如海啸般席卷恩格拉布广场至自由广场的11公里长街。
卡车载着60余具灵柩——包括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航空航天部队司令哈吉扎德——这些曾掌控伊朗导弹与核计划命脉的人物,在以色列6月13日的“斩首空袭”中化为焦土。
卫生部统计的627名平民遗体未被展示,但4870名伤者的呻吟早已穿透国葬的哀乐。
国葬现场的集体悲愤与象征操作
当总统佩泽希齐扬与圣城旅司令盖安尼肃立在革命广场时,民众正用衣物反复擦拭棺椁——这是什叶派“沾取烈士荣光”的古老仪式。国家电视台镜头刻意捕捉着这些画面,却回避了人群中高举的标语:“是谁暴露了指挥官藏身处?”
灵柩游行路线经过精密设计:从象征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恩格拉布广场(Enghelab Square),延伸至代表现代伊朗的自由广场(Azadi Square)。这条11公里路径,暗喻从革命激情到国家自由的征程,而如今被棺木截断。
缺席的最高领袖引发更大震动。哈梅内伊曾主持2024年莱希总统葬礼,此次却仅在停火讲话中宣称“扇了美国耳光”。西方情报机构推测,其健康恶化与躲避以色列“死亡点名”的心理战有关——毕竟以军曾精准刺杀八名将军。
以色列如何摧毁伊朗军事“大脑”
6月13日的空袭被五角大楼称为“外科手术式灭绝”:
凌晨3点,正值指挥官与科学家熟睡时段
革命卫队应急指挥部地下掩体、核科学家住宅区坐标全数暴露
钻地弹头配合电磁脉冲装置,瘫痪防空系统
更致命的打击在情报层面。以军通过休眠十年的伊朗境内特工,在萨拉米住宅墙内植入微型炸药;哈吉扎德的防弹车则被激光制导导弹从顶部贯穿。
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战略大脑)、应急指挥部(行动神经)、航空航天部队(导弹盾牌)——三大核心机构首脑同步殒命。美国战争研究所报告指出:“这相当于同时切除美军参联会主席、中央司令部司令和太空军司令”。
72小时内的权力洗牌与代际断层
哈梅内伊在空袭后5小时内签署晋升令:
拉希姆·穆萨维(65岁):从军队总司令转任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这位库尔德斯坦战役老兵,需修复总参谋部的战略协调功能
穆罕默德·帕克普尔(66岁):接掌革命卫队。他出身圣城旅,但缺乏萨拉米的中东代理人网络掌控力
年轻将领的断层暴露无遗。当以色列致电20余名将领威胁“12小时内逃亡否则死亡”时,革命卫队竟无45岁以下将官可继任关键岗位。以情报部门嘲讽:“我们消灭了现在,也吓退了未来”。
讽刺的是,新任应急指挥部司令阿里·沙德马尼上任三天后,即在德黑兰指挥中心遭二次清除。以色列用行动证明:补位者仍是靶心。
从哀悼到复仇动员的精密转化
总统佩泽希齐扬的悼词暗藏玄机:“以色列摧毁核设施的阴谋已失败”——尽管特朗普宣称三处核设施“彻底毁灭”。原子能组织主席伊斯拉米同步宣布启动“重建预案”,铀浓缩活动“不会中断”。
伊朗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通胀率超30%,而国葬现场发放的烈士家属抚恤金高达普通公务员年薪20倍。一名德黑兰大学生在社媒抱怨:“我们更需要面包降价,而非更多导弹”。
为什么总是“美国去死”?
“Marg bar Amrika!”(美国去死)——这句1979年人质危机诞生的口号,在2024年莱希葬礼、2020年苏莱曼尼葬礼上反复回荡。此次国葬中,它被民众用马克笔涂满11公里道路。
反美情绪的本质是历史创伤的循环:
1953年:中情局颠覆摩萨台政府
1988年:美军击落伊朗航空655航班
2020年:无人机刺杀苏莱曼尼
当特朗普宣称“我救了哈梅内伊一命”时,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反击:“美国以为能决定伊朗命运的日子结束了”——这种对话凸显双方仍在平行宇宙中对抗。
被国葬遮蔽的627个无名故事
卫生部公布的627名平民死伤者中,90%集中于伊斯法罕省核设施周边。空袭引发放射性铯-137泄漏,但政府封锁消息。流出的视频显示,当地医院挤满皮肤溃烂的儿童,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却被斥“制造恐慌”。
在德黑兰南区贫民窟,56岁妇女法蒂玛焚烧儿子照片——这名送餐员在刺杀萨拉米的二次爆炸中丧生。“他们用将军的命换我儿子的命”,她面对熄灭的炉火喃喃自语。
灵柩终将入土,而仇恨继续生长
卡车停驻自由广场时,民众撕开国旗包裹棺椁——这是波斯传统中“拒绝政治裹尸布”的象征。新任总参谋长穆萨维誓言“烈士鲜血浇灌胜利之花”,但革命卫队内部报告显示:导弹库存仅剩冲突前37%,精密部件供应链已被切断。
#图文打卡计划#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葬礼当日宣布:“已制定新清除清单”。而德黑兰街头涂鸦更新:“下一个棺材为谁准备?”
当国家将葬礼转化为武器,哀悼便成为永不终结的战争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