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这天,说不上有什么大动静,但身体能感觉到季节在偷偷换班。风不再那么黏糊,早晚也开始凉意冒头。
老百姓常说,“立秋不忌嘴,郎中跑断腿”,听着像玩笑,其实背后却有不少讲究。尤其这立秋前后,胃肠道、呼吸道、心脑血管,哪个都容易出岔子,嘴巴不收敛,身体就得受罪。
立秋不是天气凉了,而是热得更隐蔽了。中医讲“秋老虎”,说的就是这时候的高温还不肯走。你白天在外头转一圈,回来还是一身汗。
气温高、湿度大,人体该排的、该调的都容易乱套。这时候吃东西,得格外留心。凉的、辣的、油的,不是不能吃,是得分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多少。
有些人一到立秋就喜欢吃点“贴秋膘”的肉食,说是补回来夏天瘦的那点肉。其实真要说夏天瘦了的,多半不是纯减脂,而是水分流失和胃口变差。
你立秋一上来就猛吃猪蹄、红烧肉、烤串,胃只怕还没缓过来,人就先撑坏了。不少人这时候来医院挂水,都是因为吃得太猛、吃得太杂,肚子受不了。
有种东西是立秋最该管住嘴的,那就是冰镇饮料和冷饮。夏天我们喝冰水、吃雪糕,身体还能勉强应付,但立秋之后,气温虽高,阳气其实已经开始往下走。
这时候再猛灌冰的,等于给肠胃添堵。肚子胀气、拉肚子、胃痉挛,这些看着不严重,其实很耗人。尤其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这类冷饮吃多了,症状更明显。
还有一种食物,很多人都爱,就是那种重口味的烧烤、麻辣烫。这些食物的麻辣味道确实诱人,但立秋后,身体外头凉了,里头还热着,这时候吃太多辣的、烫的,容易让胃火上升、口腔溃疡、喉咙痛。
有的年轻人觉得嗓子干了多喝点凉的就行,其实越这样折腾,越容易犯病。
再说说瓜果类。西瓜、香瓜、哈密瓜这些,立秋前后吃得太多也不妥。因为这些寒性的水果吃多了,容易让肚子受凉,特别是晚上吃,第二天早上起来可能就拉肚子了。
尤其是冰镇的,冰冷加寒性,肠胃受两重打击。有研究发现,立秋后因食用寒凉水果而出现腹泻、胃痛的人,明显增多。
还有一样东西,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服,就是各种腌制品和剩饭剩菜。立秋时节,天气闷热,食物特别容易变质。
你看着冰箱里那碗红烧茄子还挺完整,热热就吃了,可能第二天就拉肚子。细菌繁殖特别快,尤其是立秋这样的季节转换期,保存不当的食物是最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
再讲讲那些什么“健康零食”或者“网红养生品”。像什么代餐粉、蛋白棒、花草茶,很多人觉得立秋了该养生,就猛喝这些。其实这些东西大多数对普通人来说,没什么必要。
你天天吃正常饭菜,身体该吸收的都有了。盲目补充反而容易给肝脏、肾脏增加负担。尤其是那些糖分高的“低脂健康零食”,看起来是减肥,实际上偷偷吃进去的热量不比一碗米饭少。
立秋这时候,还有一点特别得提醒,那就是别一换季就补得太猛。很多人一听“秋天该进补”,就开始炖乌鸡汤、煲当归羊肉、煮桂圆红枣。其实补不在于吃得多,而是看身体缺什么。
如果你本身就有点上火、便秘、嘴破,那些补品吃下去只会更火上加火。立秋更适合清补、平补,像百合、莲子、山药这些,既养胃又不上火,比大鱼大肉管用。
除了吃的,喝水这事儿也不能忽略。很多人一到秋天觉得不怎么出汗了,水也喝得少了。但其实这个时候身体一样需要水分,只是你没那么容易察觉。
口干舌燥、皮肤痒、尿黄,这些都是缺水的信号。别等渴了才喝水,每天定时喝点温水,对身体是种保护。
再说说老年人。立秋一到,天气开始早晚温差大,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容易发作。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早上起床别急着下地,先坐一会儿再起来。
洗澡水别太热,也别太冷,容易让血压忽上忽下。有慢病的,药不能断,饮食也得清淡一点。尤其是晚上,吃太多、吃太油,夜里犯病的几率就高。
年轻人这时候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就是秋乏。你可能觉得自己睡够了,白天还是犯困,其实是因为夏天太耗神了,身体在秋天开始“还账”。
秋天的困,不是因为懒,是身体在修复。你要是这时候还天天熬夜、喝酒、吃烧烤,那身体根本顾不上恢复。
有研究指出,立秋后的一周是“肠胃功能紊乱高发期”,因为气温不稳定,饮食不节制,肠胃适应不过来。临床上能明显感觉到,这段时间来看消化内科的人多了,尤其是胃胀、便秘、腹泻、食欲不振这些问题,都扎堆出现。
说到底,立秋这时候,嘴要放聪明点。不是说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吃合适、吃多少合适。有人说“吃是人生最大享受”,但前提是你得吃得让身体舒服,而不是吃得让身体受罪。立秋,是调养的开始,不是放飞的开始。
这时候最好的饮食,其实是家常饭。米饭、青菜、鸡蛋汤,简单又安全。你哪怕再馋,也别顿顿烧烤火锅,偶尔吃吃可以,天天这么造,迟早得出问题。身体这玩意儿,不是你年轻就能一直扛得住,很多毛病都是从一点点不注意开始的。
有时候想想,嘴巴这东西,能决定你过得舒不舒服。立秋这天,别把吃当成发泄,一顿饭吃得对,胜过十副药。吃错了,跑医院都不一定跑得赢。
参考文献:[1]李文涛,张艳红.立秋节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9):1-4.[2]王丽,周建军.夏秋交替时节胃肠病高发原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20,37(7):450-452.[3]杨慧,刘志强.节气与慢性疾病发作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8):812-816.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