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特朗普在关税谈判截止日最后24小时挥出重拳,对印度加征25%关税并追加亲俄罚金,对巴西直接征收50%关税。
而韩国投降式签下协议,接受15%关税、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并采购千亿美国天然气。
三个国家一夜蒸发数百亿市值,全球供应链陷入窒息式震荡。这场以公平贸易为名的屠杀,背后是印度外资跌99%的脆弱、巴西卢拉退回关税信函的硬刚,以及韩国李在明押注美国却遭产业链绞杀的绝望。
一、印度,25%关税下的经济失血
2024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458亿美元,主要依赖珠宝、纺织品、医药制品出口。
特朗普的25%关税直接瞄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预计年损失70亿美元。
印度因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被追加惩罚性罚金,尽管具体金额未公开,但莫迪政府此前已因外资逃离陷入困境,2025年印度储备银行报告显示,外资净流入仅3500万美元,同比暴跌98%。
印度曾放话从实力地位出发谈判,但现实选择极其有限。其出口商品中60%为钢铁、纺织等美国可替代品类,而最大顺差来源的IT服务业(占对美出口额35%)也可能被菲律宾、越南分流。
印度商工部长皮尤什·戈亚尔试图用配合美国制裁中国换取豁免,2025年2月配合加征中国钢铁关税(尽管中国钢仅占印进口量3%),但特朗普未予让步。
国内政治进一步压缩妥协空间。印度农民占人口45%,2025年3月因政府试图开放粮食市场爆发全国罢工,迫使莫迪保留小麦、大米等核心农产品70%-80%的高关税。
若接受美国要求降低杏仁关税(现120%),恐再度引发动荡。
二、巴西,50%关税与卢拉的全面反击
巴西成为特朗普关税的最大靶子,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总统卢拉推动去美元化,多次在国际场合抨击美元霸权。
二是特朗普支持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卢拉政敌),称其遭政治迫害。
50%关税覆盖咖啡、牛肉等巴西核心出口品,但美方刻意豁免飞机零件、贵金属等,保护波音等美企在巴利益。
卢拉政府直接退回特朗普的关税信函,宣布对等反击。巴西的底气来自贸易结构,2024年对美顺差超400亿美元,出口商品中石油、大豆、牛肉占78%,且中国可迅速承接这些产品。
巴西牛肉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2%,而中巴合作的巴航工业已与中国商飞共建飞机产业链,替代美国技术。
巴西雷亚尔在关税宣布后暴跌3%,但工业界认为美国找不到替代供应商,其咖啡占全球产量33%,牛肉出口量世界第一。
若巴西转向中国、东盟市场,美国消费者将面临拿铁涨价47%、汉堡成本激增30%的冲击。
三、韩国,15%关税与3500亿赎身协议
韩国总统李在明接受的条件被舆论讥讽为史上最贵保护费,除15%基础关税外,韩国需向美投资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用于美韩造船合作),并采购10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
这直接响应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口号,但代价是韩国支柱产业崩盘。
韩国对美顺差500亿美元中,芯片、汽车、机械占82%。关税实施后,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工厂裁员30%,三星电子股价单日跌12%。
产业替代危机,美国要求韩国帮助缩小中美造船差距,实则逼迫韩国转移船舶技术,但中国已占全球造船市场份额51%,韩国仅剩29%。
李在明的妥协未能换来回报,美国仍要求将军费开支增至GDP的5%。民生层面,韩国通胀率已飙升至6.7%。
因被迫采购高价美国天然气,家庭能源支出预计上涨25%。此前韩国大学食堂因中国留学生多拿一片肉张贴三语警告的事件被当地媒体解读为经济窒息下的焦虑爆发。
四、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塌方
特朗普关税触发三重供应链危机,铜价崩盘,半成品铜及电缆被加征50%关税,纽约铜期货单日暴跌20%,波及特斯拉、西门子等制造商。
粮食危机,巴西暂停大豆出口报价,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暴涨18%,全球饲料成本上升威胁养殖业。
芯片断链,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导致全球芯片涨价300%,台积电推迟3纳米工厂建设,电子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跌至65%。
报复性措施同步涌现。加拿大对美国货加征25%关税,欧盟启动反经济胁迫法案,日本暂停对美半导体材料出口。
IMF预估,若贸易战持续,2025年全球GDP将收缩2.6%,相当于抹去整个加拿大的经济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