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特警廖浩:从部队少年到全国冠军的“刀锋日常”
老家灌南那边,提起廖浩,有人会咧嘴一笑,说这小子小时候练过摔跤,村头的水塘里冬天也敢跳下去捞鸭蛋。谁能想到,这个当年爱闹腾、晒得黑黢黢的小伙子,如今成了连云港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反恐处突大队里的尖刀人物。
2015年9月,他还在广西读书时,一纸入伍通知书飞来。那时候他才20岁出头,背着行李箱跟着母亲坐绿皮火车一路北上。火车开到徐州站,他还傻乎乎地问:“妈,这儿离海远不远?”母亲摆手,“你以后可就是吃公家饭的人了。”
三年军旅生涯,把他的脾气磨得像河边鹅卵石那么圆润,却又结实。2018年退伍后没回老家,而是直接考进了连云港市公安局。当时邻居老王逗他:“小廖啊,你这是要变身‘藏青蓝’啦?”他嘿嘿一笑,也没多说什么。
刚进巡特警支队的时候,是秋天。他记得很清楚,因为每天晨跑都踩在落叶上,鞋底嘎吱作响。一开始做的是最基础的定点值守和夜间盘查。有一次夜班,在新浦区人民广场附近设卡,一个醉汉非要闯关,还挥舞着啤酒瓶骂骂咧咧。同事们有点怵,他却第一个冲上去,用标准擒拿动作把人制服。“喝多了伤自己也伤别人。”他说完这句,把醉汉送去了派出所。
这些琐碎的小事,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份工作,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每次处理完现场都像打了一场仗。有一年高考前夕,他们负责试卷押运,从凌晨四点忙到下午两点,中午只能啃凉馒头。他把剩下半块馒头揣兜里,说留给晚上饿的时候吃。这习惯据说还是部队带来的——饿肚子的日子见过,所以珍惜每顿饭。
训练就更别提了。据说他们反恐处突大队有句口号:“流血流汗不流泪。”十公里武装越野,每次跑下来脚底板都是泡;长短枪切换射击,一遍遍抠扳机直到虎口起茧。同事私下叫他“黑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晒得太黑,看起来比本地渔民还壮实。但他说这样好,“晚上蹲守不容易被发现。”
其实,有些细节只有同为战友的人才懂。例如2022年的一次演唱会安保任务结束后,同组的小刘悄悄讲:当天现场混进两个形迹可疑男子,被廖浩眼尖发现拦住,经查果然带着管制刀具。“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廖浩后来复盘时说,“安保不是摆样子的活儿。”
2023年底,全省特警练兵竞赛在南京举办,那回比赛冷门不少。有传言称苏北几个地级市临阵换将,但最终成绩单出来,全省综合体技能科目第二名、个人全能第三名——名字后面写的正是“廖浩”。据知情教官透露,当晚宿舍里有人偷偷哭鼻子,就为了那块奖牌。但第二天早操照旧没人迟到,该怎么练还是怎么练。
到了2025年,全国公安特警挑战赛落户新疆乌鲁木齐。这种赛事听起来风光,其实备战过程苦涩无比。从春寒料峭一直熬到盛夏,每个项目都是极限拉扯:负重奔袭、障碍攀爬、心理抗压……江苏代表队集训基地就在郊区废弃厂房旁,据当地老人讲,以前这里养过马,现在只剩断壁残垣和杂草丛生。而训练场上的汗水味道,比工厂油漆味还呛鼻几分。
期间有件趣事传开——某天下午集训结束,大伙瘫倒在草坪上喘气,有人哼唧一句:“要是哪天能睡懒觉就好了。”结果教官路过听见,只丢下一句话:“冠军才能睡懒觉!”众人乐不可支,但心里明白,没有冠军哪来休息?
7月11日决赛最后一枪打响之前,江苏代表团内部气氛紧张极了。曾经参加2008奥运安保的一位资深指挥员私语道,这种压力堪比真枪实弹对抗。不过等总分386分刷出来,全体松了一口气——48支参赛代表中,他们拔得头筹。不少媒体只字未提幕后故事,只看到领奖台上的鲜花与掌声。而现实中,那些浸满汗渍和泥土味道的衣服早已晾干,又迎来了新的巡逻任务。
至于生活之外,人们总以为这些铁血男儿不会柔情,其实未必。据熟悉他的同学爆料,高中毕业聚会上,他曾自弹吉他唱《平凡之路》,嗓音略显沙哑,却格外动听。今年春节回灌南探亲,小侄女缠着让抱,她爸调侃,“你哥现在可是全国冠军呢!”小姑娘眨巴眼睛问,“哥哥,你抓坏蛋怕吗?” 廖浩想了一会,只摸摸她脑袋,说“不怕,有大家一起呢。”
乡间还有段顺口溜流传下来,是隔壁张婶编给孩子念叨防身用的,其中一句改编自他的经历:
“小孩遇险莫慌张,
巷尾叔叔穿蓝装。
黑脸哥哥力气大,
保护大家顶呱呱。”
如今再看这个90后的阳光男孩,无论是在烈日暴雨中的执勤岗亭,还是音乐节灯火阑珊后的空旷街巷,总归是一副踏踏实实、不急不躁模样。不图虚名,不惹风浪,也许这就是很多普通家庭走出的青年最真实的一面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素材参考连云港警方及地方居民采访片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