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万志愿军回国后,怎么安置?杨勇上将有建议,中央同意了。
1958年1月的一个深夜,担任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的杨勇将军还在办公室里工作。
如今,从中国志愿军踏入朝鲜已经过去了八年,战争在五年前就已停歇,但仍有大量中国志愿军遵照中央的指示,继续在朝鲜的土地上驻守,确保朝鲜人民的安全,防止美军再次入侵。
1957年11月,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和中国的毛主席在莫斯科讨论并同意了关于撤军的事情。
中国承诺,从1958年3月起正式开始撤军,并确保在同年内完成全部撤军,将朝鲜的防务交还给朝鲜人民军。
对于在外国驻守多年的杨勇将军来说,看到那些和他一起并肩作战八年的士兵们能够回家乡远离战火,本应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这件事却让他忧心忡忡。
撤军容易,安军难,问题就在这里。这么多的志愿军战士回国后怎么安排,成了杨勇头疼的大事。
经过深思熟虑,杨勇将军认真地在纸上写下建议,但这份建议能否被中央接受还是个未知数。
部队即将撤离之前
1950年10月,为了保护中国的东北边疆安全并支持朝鲜,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30万解放军战士被重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跨过了鸭绿江,前往朝鲜参战。
经过三年的激烈战斗,我们成功地将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部队限制在了北纬38度线以南,并最终与美国达成了停战协议,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帮助朝鲜人民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这便是几乎所有中国人熟悉的抗美援朝战争。
然而,如果我们从严格的定义来看,朝鲜战争实际上至今仍未正式宣告结束。
由于中国、美国和朝鲜只签署了停战协定,三国之间仍然处于非正式的战争状态。
对于朝鲜和韩国来说,38线只是个军事缓冲区,而不是真正的国界,所以朝鲜半岛依然处在战争状态。
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和美国都没有立刻把部队撤回国。那时候,没人敢确定战争会不会再次爆发。
就这样,在战争结束五年后,130多万志愿军战士仍然紧握武器,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以防美国势力卷土重来。
在这五年里,志愿军士兵们出色地完成了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坚守着毛主席“爱护朝鲜的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的教导。
他们在朝鲜尽力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保持社会稳定,还和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朝两国的友谊做出了很大贡献。
后来,因为越南战争的开始,美国在亚洲的重点从朝鲜转向了越南。
种种迹象显示,中朝两国看到了撤军的可能性。
在1957年11月,中朝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和金日成在莫斯科会面,讨论撤军事宜。经过商议,双方达成协议: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在1958年底前全部撤离。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开始考虑撤退的事宜。
杨勇将军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撤军决定公布后,上级立即通知了杨勇领导的朝鲜驻军,要求他们开始准备撤军事宜,并把整个撤军计划交给总参谋部和志愿军总部来安排。
这项撤军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中共开国上将之一的杨勇。
杨勇在少年时期就加入了工农红军,参与了长征。之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他都有出色的表现。
杨勇于1953年4月前往朝鲜参战,尽管他的名声不及邓华、解方、彭德怀等著名将领响亮,但他所做出的贡献同样重要,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知名将领。
杨勇将军到了朝鲜战场后,组织了两次重要的夏季攻势,都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在后来的金城战役中,杨勇将军的出色指挥使得志愿军再次大获全胜,成功俘虏了南朝鲜的“王牌”部队首都师副师长,这对朝鲜战场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之后促使美国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勇将军是中国在朝鲜待时间最长的将军之一,他深受志愿军士兵的喜爱。他指挥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赢得了朝鲜人民的极高尊敬。
杨勇将军在撤军过程中有自己的见解,能提出很好的建议,因此得到了中央的信任。
1958年1月28日,虽然撤军的命令已经下达,但是志愿军总部对于志愿军回国后的安置问题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当时的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也非常为此事烦恼。
没过多久,杨勇将军把经过多天思考后得出的建议写成报告,交给了彭德怀元帅。
杨勇给出的意见
当彭德怀收到杨勇的报告时,他感到非常惊喜,立刻开始阅读。读完后,他对内容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杨勇在报告中提出了几条建议,关于志愿军回国后的驻扎地点和直属机关的安排。
关于志愿军撤退的方式,杨勇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撤退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既要尽可能增加撤退的政治影响力,也要密切关注“联合国军”的动态。
在这个时候,志愿军应该在三月中旬把战斗前线的第16军和第23军撤下来,同时要密切留意美军是否会发起反击。
如果有必要,就要迅速把后备部队调到前线,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如果没有别的选择,杨勇将军建议将三线部队撤退,只留下二线部队殿后,然后观察美军的动向。
关于志愿军的安置,杨勇提出可以把第一批撤回来的部队先安排到东北,然后在长春设立一个新的军区,专门负责接收16军和23军。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利用东北的地理位置,既保护东北的安全,也能支持朝鲜的情况。
另外,新的军区需要与当时的武汉军区合并,形成一个灵活的指挥系统,以便随时处理突发状况。
对于接下来撤回来的部队,可以把第二批回来的19军和济南军区的队伍合并起来,增强济南军区的力量,这样也能更好地发挥志愿军的作用。
彭德怀看完杨勇的报告后,非常同意报告里的几个建议,并把报告交给了毛主席。
2月3日,毛主席看了之后,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批示“推彭德怀同志。此件看过”。
换句话说就是:
中央已经同意了,你们再商量一下具体的事宜。
那时候,粟裕将军作为总参谋长,也写了几份关于志愿军撤军计划和回国后安排的报告。
真是巧了,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在撤军这个问题上竟然意见惊人地一致,只有少数地方不同。
中央的决定
2月13日,中央军委召开了第143次会议,专门探讨志愿军回国后的安排和部署事宜。
在这次会议上,各位将军和元帅们根据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提出的方案中的长处和短处,制定了撤退和安置的总体计划。
杨勇将军的建议是将一批撤回的部队安排在东北地区,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更多国家知道志愿军在撤退,还能观察敌人的动向,最后撤出中间的部队,以便应对突发情况。
不过,在讨论二、三批撤退部队的问题时,大家对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的计划产生了分歧。
粟裕将军建议,第二批次撤退的部队应该前往华北地区,最后撤退的部队则安排在华中和四川地区,这样可以将志愿军的安置区域向南方扩展,而不是集中在北方。
杨勇将军想了想粟裕将军的建议,觉得粟裕将军的办法更合理,于是同意了。
最后,大家采纳了杨勇和粟裕两位将军方案中的要点,并且全都同意了。
另外,彭德怀元帅也在会议上补充说:
如果战争爆发,前线士兵太多反而不好。所以,我们要把士兵分散开来,不要集中在一处。兵力可以布置得更长一些,一线的士兵可以少一点。尽量利用现有的房子,不要新建营房。
彭德怀元帅的意思很明确,撤退时应该把兵力分散开来。这样既能减轻一个军区的后勤压力,又能更好地完成撤退任务。把兵力均匀地分配到全国,确保每个人都得到足够的支持。
随后,中央军委制定了撤军计划,决定先从前线和西海岸开始,最后撤中间区域的部队。志愿军回国的具体安排依照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的指示进行。
这意味着,最高军事领导层接受了杨勇将军的建议。
撤军开始了!
1958年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双方按照计划开始讨论撤军的事情。
在这次会面里,周恩来总理向朝鲜政府介绍了中国的行动计划。
他说,我们在东北地区有四个军队,等志愿军撤回来后还会增加两个。如果朝鲜再次发生战争,我们能够迅速派志愿军过去。
尽管种种迹象表明战争再次爆发的机会不大,但对于朝鲜来说,面对强大的美国,如果没有中国撑腰,还是会感到害怕的。
中国的态度也很清楚,绝对不会抛弃朝鲜。如果美国再次采取行动,中国人民志愿军肯定会迅速回到朝鲜。
周总理的话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朝鲜政府大大增强了信心。
随后,朝鲜同意了中国的撤军提议,两国共同发布了撤军的联合公告,这标志着撤军计划从秘密阶段进入了公开阶段。
就这样,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拉开了序幕。
志愿军总参谋部早就计划好了撤军,但由于那个特殊时期保密要求很高,很多在朝鲜的战士直到中朝双方发布了联合声明后,才知道自己要回中国了。
一瞬间,这些在外奋斗了八年的战士们心中涌起了各种复杂的情感。
有人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家乡、亲人和家庭。
有人感到难过,因为他曾在朝鲜住了八年,与许多朝鲜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突然的分别难免会让人感到伤感。
除了感到悲伤和高兴之外,很多志愿军战士都显得很迷茫。
这时的志愿军心里还不清楚回国后会被派往何处,难免有些情绪波动。
有些人向往城市的繁华,有些人则想回到家乡,还有些人害怕朝鲜冬天的严寒,希望能去南方。
面对这个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在撤军之前,先对所有的志愿军官兵进行思想教育,确保撤军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在一次迎接志愿军的大会上,粟裕将军第一个站起来说:
最近也听说一些人反映,他们希望志愿军调回国内后不要驻扎在东北,而是更倾向于去温暖的中原地区。这种想法是不合适的。
我们的军队,只有经常锻炼,吃苦耐劳,才能在任何困难情况下打败敌人。
经过一番思想工作,战士们的疑虑和不安都消失了,撤军行动也顺利展开了。
1958年3月5日,朝鲜人民热情欢送,来自第23军和16军共六个师的志愿军官兵,连同炮兵、坦克、工程和汽车部队及领导机关的部分成员,登上了第一列返回中国东北的列车。
回到国内后,他们会加入沈阳军区,分别在黑龙江和辽宁驻扎,继续他们的志愿军使命,为保卫中国边境和朝鲜人民的安全而努力一生。
另外,长期驻守在朝鲜的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的第一批人员已经回到了国内,按照计划,各军团的士兵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而19兵团的各个机关和指挥部、后勤分部则要执行一个隐秘而伟大的任务:
去了西北的戈壁滩,指挥十几万工人,建了几个重要的工程,比如0029导弹试验场、0673核武器试验场和0674核武器储备库。这些工程都很机密。
同年7、8月份,第二批回国的志愿军第54军(原东北野战军第七、第八纵队)也登上了回家的列车。他们后来被编入成都军区,在重庆驻扎,为四川和重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21军,以前属于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现在隶属于北京军区,驻扎在山西大同,守护着首都的安全,保卫着中国的西北边境。
1958年9月25日,第1军(原西野一纵)作为《联合公报》发布后最后一批回国的部队,回到了祖国。他们归入武汉军区,驻扎在河南开封。在这里,他们为河南地区的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
此时,所有志愿军战士都已经离开了朝鲜,只剩下志愿军总部的一些将军和领导还未离开,这里面就有在撤军计划中给出关键建议的杨勇将军。
10月22日这天,杨勇将军和所有志愿军总部的官兵一起登上了最后一趟回国的火车。
这趟火车一离开朝鲜,就意味着所有的中国志愿军将完全撤出朝鲜,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画上句号。
当火车慢慢启动时,杨勇看着窗外为送别援军而泪流满面的朝鲜百姓,心里五味杂陈。然而,随着火车的移动,所有的情感最终被回家的喜悦所替代。
吉林政府为了欢迎志愿军战士回家,在鸭绿江对面建了一座大凯旋门,等着这些勇敢的战士们平安归来。
在列车到达中国境内第一站——安东站时,许多民众和志愿军家属早已在火车站等候,其中包括了杨勇将军的妻子和儿子。
当火车在安东火车站停下时,杨勇将军的孩子北北,正坐在警卫员肩膀上等着爸爸回来。
杨勇将军见到自己的孩子,脸上也浮现出充满父爱的笑容。
对于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来说,看到家人幸福健康地生活,就是抗美援朝最大的价值。
再也见不到的人
志愿军回国四天后,即10月30日,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在中南海怀仁堂联合召开会议,邀请杨勇将军分享他八年的志愿军工作经历。
在报告里,杨勇将军特别提到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事,说到这儿,杨勇将军和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有些人甚至当场流下了眼泪。
撤军行动已经结束了,但有些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这当中还有国家领导人的孩子!
他们光荣伟大,永远活在所有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他们是新中国的骄傲,是一支不需要撤退和安置的志愿军,是新中国永恒的英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