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飞鲨”舰载机服役仅13年就几乎全部退役,创下全球舰载机最短命纪录。 美军F/A-18用了40年,俄军苏-33撑了20多年仍在飞,而歼-15为何匆匆退场? 是技术缺陷还是战略选择? 今天咱们掰开揉碎,看看这款曾承载中国航母梦的战机究竟遭遇了什么。
歼-15的设计原型是1980年代的苏-33,尽管沈飞团队融合了歼-11B技术,但核心气动布局仍是老底子。 它专为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甲板而生,这一设计直接锁死了战力上限。
2013年渤海湾测试暴露了关键问题:105米跑道起飞时,歼-15最大重量仅28.7吨,比设计值33吨缩水13%。 挂两枚鹰击-83反舰导弹时,燃油被迫减至9吨,作战半径从1000公里暴跌至700公里。 而美军F/A-18靠蒸汽弹射能满载33吨起飞,作战半径超1000公里,差距立现。
滑跃起飞对机体损伤极大。 着舰瞬间阻拦索要承受30吨冲击力,导致起落架金属疲劳裂纹频发。 2019年山东舰检修中,多架歼-15因结构损伤停飞,单机年维护成本飙到2000万,比美军同类型机高50%。
现代空战是体系对抗,但早期歼-15连数据链都没有。 2015年黄海演习中,歼-15编队只能靠无线电喊话协调,眼睁睁看着美军F/A-18通过Link-16数据链与E-2D预警机实时共享战场信息。
歼-15的平板缝隙雷达探测距离仅150公里,抗干扰能力弱,面对隐身目标束手无策。 2020年东海模拟对抗F-35C时,歼-15雷达直到40公里内才锁定目标,而对方早在200公里外发射导弹。 飞行员曾吐槽:“屏幕雪花点多得像电视机坏了,夜间巡航全靠赌运气。”
歼-15长22.28米、翼展15米,折叠后仍占甲板面积25㎡,比法国阵风M大30%。辽宁舰机库最多塞30架,但2017年实战部署只带24架,预警机和直升机被迫压缩。 反观美军尼米兹级航母载机90架,火力密度差了三倍。
机尾检修口离地6米,技术人员得爬梯子操作。 俄制AL-31F发动机翻修周期仅300小时,海洋盐雾腐蚀叶片后,故障率飙升。2018年一架歼-15因发动机失速险坠海,调查发现推力根本扛不住32吨设计载荷。
尽管短板明显,歼-15绝非失败品。 它完成了中国舰载机史上多个“从0到1”:2012年辽宁舰首降、2018年夜间着舰、2020年夜间伙伴加油……这些突破为后续机型铺平道路。
它更培养出中国首批舰载飞行员。90%的现役飞行员用歼-15完成首次着舰训练,摸索出高海况着舰角度、侧风修正等关键技术。 2016年张超烈士因飞控故障牺牲后,团队攻坚改进电传系统,这些经验直接催生了歼-15T的弹射兼容设计。
老款退役的直接推手是歼-15T的成熟。 它换上国产涡扇-10H发动机,推力提升10%,10秒内加速到300公里/小时,彻底解决“腿短”问题。 电磁弹射加持下,满载9吨弹药、作战半径1500公里——比歼-15翻了一倍多。
航电脱胎换骨: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300公里,氮化镓元器件抗干扰能力跃升;翼尖挂架适配霹雳-15导弹,数据链与空警-600无缝协同。 2024年南海演习中,歼-15T在预警机引导下精准打击200公里外目标,体系作战短板终被补齐。
当歼-35绿皮机在央视镜头中批量现身时,歼-15的最后短板被彻底埋葬。 这款隐身舰载机雷达反射面积仅0.01㎡,比F-35C低80%,双发涡扇-19发动机保障海上可靠性。
歼-35负责隐身突防撕开防线,歼-15T挂载鹰击-18反舰导弹跟进轰炸——类似美军F-35C+超级大黄蜂的组合。 福建舰演练显示,混合编队整体效能比纯滑跃舰载机群提升30%。
歼-15的13年像一场急促的接力赛。 它背负着苏联技术的历史包袱,在滑跃甲板的限制中挣扎前行,最终被自家迭代速度淘汰。 但正是它的“短命”,倒逼出中国舰载机十年三代的逆袭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