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国墙》里这样描述川军:他们头上戴的军帽倒是整齐划一,可身上穿的就五花八门了。雨伞、毛巾、茶壶、草鞋,全拿绳子系在枪口晃荡。有人拎着鸟笼遛狗,甚至还有人抱着猴子,现在这种热闹得像演戏似的中国军队,大概只能在传奇故事里见到了。
就说那蒋某人吧,有次练兵时他讲:我从成都坐车去峨眉山,路上碰到几个川军军官,他们躺在滑竿上从我身边过去,那姿态傲慢得很,一点革命军人的样子都没有,看着实在不像话,明显是缺乏教育。这么看来,在大家眼里,川军的表现真是差劲得很。
但有谁会料到,有谁胆敢设想呢?
这支让大家都看不上眼的队伍,在抗战那会儿,跟日本兵打了快一百场大大小小的恶仗,把日军都打怕了。
这期视频里,二蛋要跟大伙唠唠这支打内战像虫、打外战像龙的传奇队伍,说说川军在抗战里有多勇猛,再聊聊这支队伍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只要川军还在场
中国绝对不会走向灭亡!
翻开历史记录,时间回到1937年10月的淞沪会战,陈家行阵地上,日军发现这里是中国军队防御的薄弱点,于是调集精锐猛攻。冯玉祥手下的第32师很快抵挡不住,全线溃败。日军九二重机的枪声像鸡叫一样,一响就倒下一排中国士兵,一个逃兵出现,很快整片阵地就乱了。
日军举着枪,疯狂追击溃败的32师时,一支队伍分成两拨迎了上去。他们衣衫破烂,脚蹬草鞋,头戴斗笠,背上背着大刀,嘴里骂着“龟儿子”,抬手就开枪射击。
这支队伍一看就不像是会打仗的,战术动作几乎看不到,可他们勇猛得很,一到合适距离,就哗啦啦拔出大刀,一股脑儿冲进日军堆里,见人就砍,砍不着就开枪,人挤人的时候就扔手榴弹,活像一群街头混混,毫无打仗的规矩,但居然把日军打得连连后退,一个小时的近身搏斗后,地上全是日军的尸体。
这是川军第一次与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战场上正面交锋,而他们穿着草鞋,历经40天的长途奔波,才终于抵达了淞沪会战的战场。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川军第20师的四千名将士,经历淞沪会战后仅余六百多人存活。全师四个团长中有两个牺牲,十四个营长里十三个倒下,连排长更是牺牲了两百五十多位。即便战况如此惨痛,许多川军士兵仍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有的士兵在临终前还念叨着:快把日本人赶跑,咱们就能舒舒服服地在家搓麻将了。
四川的军队在战场上牺牲的比例大得惊人!
原因之一是日军作战能力非常强,另一个原因是川军虽然作战勇猛,但武器装备实在太落后了。
虽说川军挂着国民革命军的牌子,可一直都不招人待见,蒋介石既不拨给粮食,也不提供枪支,大到武器弹药,小到军装军服,全得靠川军自己想办法解决。
几十万川军作为首批出川抗日的队伍,穿着简陋的短裤草鞋,扛着老式步枪,满怀热血地出发了。他们没有车辆代步,只能每天徒步走上一百多公里,苦熬了四十多天,终于抵达了与日军对战的前线。
蒋介石想借抗日之名削弱川军力量,四川省主席刘湘那么精明,哪能看不出来?可这位典型的“老派军阀”还是倾尽所有,凑钱作为川军出川抗日的军饷。
虽说刘湘这个军阀名声向来不太好,可他在抗日这件事上绝不含糊。
那时为动员川军各部奔赴前线抗日,川军头号将领唐式遵站出来讲话。这人在四川常打内战,被四川人骂作“唐瘟猪”。可那天,他当场念了首诗:“好男儿立志走出夔门,不把倭寇消灭誓不回还。埋骨何须在故乡,人生处处有青山!”话一说完,在场的人全都落泪了。
1938年滕县守卫战里,川军122师的2500名战士负责拦住日本第10步兵联队往南推进,滕县可是台儿庄北边最后的屏障,要是这儿被攻破,中国军队在这儿可就全被日军包围消灭了。
3月15号那天,一万多名日本主力军到了滕县城边,他们一来就朝城里发射了三千多枚炮弹,还派了几十架飞机对川军阵地狂轰滥炸。
战斗到第二天时,日军冲破了滕县的城门,双方开始在街头巷尾激烈交火。据史料所述,当时日军的火力远超川军122师,连用来挡子弹修防御工事的沙袋,都被日军的重炮炸得所剩无几。最后,122师的战士们只能用牺牲战友的遗体层层堆叠,当作人肉屏障来抵挡日军的攻击。
日军第10步兵联队可谓精英中的精英,作战能力超强,战损比能惊人地达到10比1。从3月15日开战到18日滕县沦陷,负责阻击的川军122师全军覆没,包括师长王铭章在内,没有一个人生还,也没有一个人放下武器投降。李宗仁说:滕县要是没守住,台儿庄就不可能取得大胜。
由于蒋某人爱瞎指挥,川军一出四川就被拆散,分到各个战区去。可其他战区都怕自己吃亏,所以每次遇到难打的仗、危险的仗,就让川军打头阵,等仗打完了,又不给川军补充物资。
所以有人就觉得川军装备差得不行,走到哪儿就把哪儿吃穷了,这能是实话吗?蒋介石不给物资,地方军队也不待见他们,几百万川军战士出川抗日,结果还被当成炮灰,拿着最差的装备,却打最艰难的仗,就凭这点,谁都没资格说川军半句坏话。
非得要川军那支队伍不可!
在堪称中国最真实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有个团长用川军团的事儿来做战前激励,一群毫无组织的散兵听了这些话,心里都被深深打动了。那时候,二蛋也是头一回听说了川军团这个名字。
2001年,在湖南一处高速公路的建设工地上,持续多日的暴雨冲出了三千多名四川籍抗战士兵的遗骨。他们静静地排列着,没有留下姓名,无人知晓当年他们手持简陋武器与日军精锐部队激战时,是青春年少,还是已为人父,又或是家中的独子。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派出了超过500万的士兵奔赴前线,是全国出兵最多的地区。当时每五名抗日战士中,就有一名来自四川,这便是“无川不成军”说法的起源。战争结束后,回到四川的士兵却不足15万。四川的老人常说,抗战结束后,四川仿佛被掏空了一般。
从川军首次与日军交锋,一直到日本宣布投降,这整整八年的抗战岁月里,四川这片土地上愣是没让一个日本兵踏进来。可要说打鬼子,川军那股子勇猛和团结劲儿,比哪儿的队伍都强。除了台湾,哪个被日军侵占的地方没留下过川军的足迹呢?
现在四川建川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这是一位父亲写给即将奔赴前线抗击日寇的儿子的,旗上写着:我不指望你留在我身边尽孝,只希望你为国为民尽忠。
国家危难之际,日寇凶相毕露。
本想参军却超了岁数
还好我有个儿子,主动要求去担此重任。
赠你一面旗帜,要时刻带在身边。
战时流血忙拭去,死后尸身用布缠。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