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宁舰与山东舰同时出现在西太平洋的深蓝海域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目光瞬间聚焦。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完成双航母编队实战化训练,外军舰机多次抵近监视的反应,恰恰印证了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分量。从单舰试验到体系协同,中国航母究竟走到了哪一步?与美军相比,我们又在哪些领域实现了突破?
中国双航母编队远海训练释放的信号
此次训练中,辽宁舰与山东舰编队转战黄海、东海、南海及西太平洋,开展侦察预警、防抗打击、对海突击等科目研练。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双航母协同作战能力的验证——编队不仅实现"互为对手的实战对抗",更在外军舰机高频次抵近监视下,多次组织舰载机战斗起飞并专业应对。外媒分析指出,这种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联合行动,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初步的双航母战术协调能力,足以重塑西太地区的战略平衡。
舰载机: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鸿沟"
美军尼米兹级航母通常搭载70架舰载机(F-35C与超级大黄蜂混编),而中国辽宁舰、山东舰目前仅能携带约40架歼-15。更关键的是技术代差:美军已全面列装隐身舰载机F-35C,中国歼-35验证机尚未服役,滑跃起降方式也限制了出动效率。但此次山东舰实现"跨昼夜高频次起降",证明其舰载机调度能力正在逼近美军常规水平。
实战经验:从"零和博弈"到"追赶路径"
美军拥有二战后上千次航母作战部署的经验,中国航母运用史不足10年。但通过本次高强度训练可见,中国正以"压缩式发展"弥补差距:双航母对抗演练、多军种联动等科目,直接对标美军实战标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首次在西太平洋展示双航母战术协同,其经验积累速度远超外界预期。
体系作战:中美各自的"杀手锏"
美军依赖卫星侦察、宙斯盾舰与核潜艇构建的立体攻防网络,而中国此次展现了独特的体系化能力——联动火箭军、岸基航空兵等力量实施"区域拒止"。训练中"互为对手的实战对抗"细节表明,解放军正在探索以东风导弹等非对称手段削弱美军航母优势的战术路径。
未来十年:差距缩小但代差仍存
按现有轨迹,2025-2030年中国003型电磁弹射航母配合歼-35服役后,或能大幅缩小舰载机代差。但核动力技术、舰载预警机体系、海外补给点等短板仍需攻坚。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率先实现区域拒止能力对标,而全球投送能力仍难匹敌美军。
大国博弈下的航母辩证法
中国双航母编队的远海首秀,本质是工业实力与战略耐心的缩影。当美军航母维护全球霸权时,中国正以区域防御为支点,用体系创新弥补单项差距。这场跨越世纪的航母竞赛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力跃升,从来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国家意志与技术创新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