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古代家族中,未任官嫡子与任高官庶子,谁地位更高?
新闻动态
古代家族中,未任官嫡子与任高官庶子,谁地位更高?
发布日期:2025-08-18 19:26    点击次数:126

在古代家族中,如果没有当官的长子和当官的次子,谁的地位更高呢?

古代家族里有一句老话:“嫡子地位高,庶子地位低”,“嫡子是天,庶子是地”。这些话在《左传》里都能找到,几乎成了划分家族地位的规矩。嫡子出生就被视为尊贵,而庶子则仿佛天生就该低调生活。

如果家族中嫡子表现不佳,没能做到官职,但庶子却不断晋升,掌握大权,家族里的人会不会因此改变对庶子的看法?会不会觉得庶子的地位反而更高?而嫡子的地位,又会不会因此受到挑战?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他们的背景说起,特别是他们的母亲。在古代,实行的是一个男人有一个正妻和多个妾室的制度,这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三妻四妾。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关于国王立后的传说。据说当时的齐国国王在选择正妻时犹豫不决,但后宫不能没有主事的人,大臣们也在催促国王尽快决定。

齐国的国君当年挺爱开玩笑,他说要立三个王后,不过这只是他随便说说,并没有真的打算这么做。可那些史官却特别认真,把这句玩笑话都记了下来,还写成了“三妻”。至于“四妾”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古代一个男子成年后,父母会帮他挑个女子做妾。后来他娶了正妻,妻子带来的陪嫁侍女自然而然也成了妾,这样加起来就成了所谓的“四妾”。

简单来说,“三妻四妾”只是一个说法,实际上大家还是遵循一夫多妻的规矩。人们常说,娶媳妇儿不单是娶人,更重要的是看她的家庭背景、地位和社会关系。古人讲究门当户对,就是这个道理。就连婚书上,也会详细记录对方的家庭情况、出身是正室还是侧室、年龄多大等信息。在正式结婚前,双方家庭会派人去核实这些信息。如果婚后发现信息有假,或者双方地位悬殊太大,任何一方都有权解除婚姻,并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那些小说里写的嫡女心有所属,在大婚之日让庶出妹妹替自己出嫁的情节,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嫡庶之间的差别,那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男方家里发现了真相,他们完全有理由退婚,并且要求女方家庭赔偿。这种事情,在古代的婚姻法则里,是有的。

在古代,娶妻和纳妾的程序差别可大了。娶正室妻子,需要经过复杂的三媒六聘过程,少说也要几个月,多的话甚至要几年。如果家里有亲人去世,还得守丧三年,婚事就得往后拖。而纳妾就简单得多,摆个酒席,给点钱财,妾室就能从侧门坐着小轿进家门,还得给正室敬茶。地位差距一目了然。

在这个家里,正室老婆可是当家的主心骨,说啥就是啥,地位那叫一个稳。而那些妾室啊,就跟家里的仆人差不多,没什么发言权,只能乖乖听话。要是朋友的老婆,咱可得好好尊重,别乱来。可要是朋友的妾室呢,那可就不一样了,很多时候,她们就像家里的私人物品,可以被送人、买卖。比如历史上秦始皇的妈妈赵姬,她本来是吕不韦的妾室,后来被送给秦异人,生下了秦始皇,最后还当上了太后,这一路的转变,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在家族里,孩子们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她们母亲的身份。如果孩子的妈妈是正妻,那么这些孩子就是嫡子或嫡女,他们在家族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尊荣。而如果是妾室生的孩子,虽然也是家里的成员,但由于是庶出,他们的地位就比嫡子低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子以母贵”。

在古代,家族的继承通常由正室所生的儿子来承担。正室之子一出生,整个家族就会把所有的希望和资源放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成为家族的骄傲,承担起传承家族荣耀的重任。相比之下,侧室所生的孩子则没有这样的期望和压力,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和角色也与正室之子大不相同。侧室之子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正室之子,默默地为家族做出贡献,而不应该有超越自己身份的奢望。

在家族财产的继承上,主要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部分。在周朝以前,长子不仅有身份继承权,还有财产继承权,而其他孩子则只能依附于长子生活。但随着周朝后社会的发展,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开始分开。长子依然有对身份的绝对继承权,而其他孩子的财产继承权则受到了限制,他们只能获得一小部分财产,这还要看长子的分配意愿。

从汉朝开始,关于家产继承的规定变得更加详细。除了继续遵循长子优先继承的传统外,还增加了财产平均分配的规定。同时,法律也承认了遗嘱继承。如果前任家主留下了遗嘱,那么家产的分配将依照遗嘱中的安排来进行。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世家大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想要加入这些大家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大家族内部很少会分家,所以也就不会有财产分配的问题。这样一来,正房儿子的地位自然非常高,是家族继承的第一人选。而对于那些侧室所生的儿子来说,他们的生活几乎全靠正房儿子的照顾,正房儿子看不起侧室儿子也就成了常态。

到了唐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唐朝的法律明确规定,家族财产的继承不再区分嫡子和庶子,一律平均分配。如果家里没有儿子,女儿也能继承家产。如果连女儿也没有,女婿也能继承。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的嫡庶界限。

宋朝沿用了唐朝的财产平均分配做法,同时在身份限制上也更加宽松。普通儿子现在也能跟正室儿子一样参加家族的祭祖活动,这在那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到了元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他们对家族中嫡子和庶子的区分更加严格。在这一时期,嫡子因为身份的不同,享受到的待遇远远超过了庶子,庶子的地位再次被压制。不过,庶子们依然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但只能继承总数的30%,而不再是均分。

在明朝时期,他们重新采用了宋朝以前的老规矩。而且,这个规矩变得相对开明,连私生子和非正式关系生的孩子也能获得一些好处。只要这些孩子能证明自己的身份,他们就有权继承一部分财产。

清朝时期,他们沿用了明朝关于正妻和妾室子女财产分配的规定。这样一来,古代中国正妻的儿子和妾室的儿子在财产继承方面几乎平等了。但是,在身份继承方面,正妻的儿子仍然是首选,长期以来,他们被视为第一继承人。

虽然官方说的是嫡子,但老规矩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嫡子群体中,嫡长子总是排在第一位,哪怕他可能并不是最能为家族争光的那个。

这个情况可以参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顾家。顾偃开这位老兄一生娶了三位妻子,每人都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些儿子都是嫡子。但在顾家,儿子的地位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原配生的儿子,其次是继室生的儿子,最后是再继室生的儿子。因此,顾廷煜的地位最高,其次是顾廷烨,顾廷炜地位最低。

在古代,嫡子们因为身份的原因,从小就享有家族中最优质的教育和资源,理应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功名和财富。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一些才华横溢的庶子也能够脱颖而出,甚至在官场上取得比嫡子更高的地位。这样一来,人们不禁要问:那些没有官职的嫡子和那些官位显赫的庶子,谁的地位更高呢?

我们可以用袁世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袁世凯的母亲是父亲袁保中的一个妾室,因此他在家族里的地位是庶子。

即便是在清末时期,人们还是坚持嫡庶有别的传统。袁世凯小时候一直被视为庶子,享受的待遇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直到后来,他被父亲过继给了一位没有儿子的叔父,这才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重视。

这位没有儿子的叔父可不是一般人,他名叫袁保庆,曾经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

袁世凯在跟随他人的时候,学会了如何带兵打仗和处理官场事务,这些经验为他日后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并建立中华民国奠定了基础。

即便袁世凯在外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他亲生母亲去世后,仍然无法如愿将她安葬在袁家祖坟里。当时,袁家的家主是他的哥哥袁世敦,他坚决遵守祖宗家规,因为袁世凯的母亲是妾,所以不同意让她入祖坟。兄弟俩争论了半天,袁世凯最终还是没能说服他那固执的哥哥,最后只能无奈地在别处为母亲选了个地方安葬。

这个小故事正好解答了之前的问题。在家族内部,嫡子和庶子的区分是很严格的规矩,即使你是庶子,只要官位高,也比不上没做官的嫡子。但在家族之外,这种嫡庶的规矩就不管用了,谁有实力,谁就能得到高位,哪怕你是没做官的嫡子,也比不上那些手握大权的庶子。

袁世凯尽管在外地位显赫,但在家里还得面对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正妻所生子女与妾室所生子女的区别非常看重,这种观念对个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区分正妻和妾室所生子女的想法慢慢淡出,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的能力和业绩。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