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之孙托马斯现身北京阅兵观礼,士杰异国漂泊四百天只为抗战史实传递
距大阅兵还有几天,北京城里已经有点热闹起来。地铁上碰到的外国面孔明显多了,有些穿着西装打领带,有些一身休闲夹克,看着不像游客。听说这次受邀来的国际友人和他们的后代不少,老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也在其中。这名字我小时候就听过,南京那本《拉贝日记》还是我爸单位图书馆淘来的旧版,封皮都卷边了。
8月21号那天,我在朝阳门附近见到托马斯,他正跟出版社的人讨论新书签售,《拉贝与中国》。他中文说得还行,但总带点德式腔调。他提起自己爷爷当年守护南京平民,说话时眼眶微红。我旁边有个记者小声嘀咕,说托马斯这几年跑中国比德国还勤快——去年冬天还去了一趟安徽绩溪,据说是为了找一份旧档案,那里面有段关于南京安全区的小插曲。
其实这些年来,中国邀请国际友人参加纪念活动已经成惯例。但今年格外隆重,因为是抗战胜利80周年。外交部新闻中心开记者会时,还专门列出名单: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等14国,总共50位曾经或间接参与过抗战援助的人或者他们家属。有意思的是,这名单里不光有飞虎队老兵,还有辛德贝格家族代表。据传丹麦驻华使馆前两周收到通知时,还特意请了个翻译把信件内容重新核对三遍,以防漏掉细节。
至于飞虎队那位老兵杰夫·格林,他早早就到了上海浦东机场,被志愿者接走,全程安排得妥妥当当。有朋友调侃,现在这些国际友人的待遇堪比国家元首——吃住用车都有专人负责。可实际上,他们很多都是自费来华,只是机票和住宿由主办方协助报销罢了。
聊回“马库斯三人组”,这事儿最近网上议论挺多。原本大家以为他们都会被邀请观礼,可偏偏消息出来后,只见松松和士杰忙活捐赠相册宣传,而马库斯本人没进名单。据圈内一个做历史资料整理的小伙子透露,其实主办方选人的标准很复杂,不单看贡献,也考虑实际情况,比如能否及时抵达、有无健康问题等等。“别瞎猜啦,”他说,“国家肯定不会亏待真正做事的人。”
不过要讲最难熬的,还真不是没被邀请,而是三个人背后的艰辛历程。这阵子我跟松松微信聊过几回,他坦言:“我们仨不是啥大富豪,每次搞完一次展览或捐赠,就得各自回工位挣钱,下个月房租水电都靠工资。”尤其士杰,自从帮忙整理相册之后,为了方便中澳之间沟通,又不想离中国太远,于是在泰国曼谷租了一间小公寓,一住就是四百多天。他爸妈在悉尼,每隔两周视频一次,总问啥时候回来吃顿团圆饭。“再等等吧,”士杰总这么回答,“事情没完呢。”
曼谷生活其实挺枯燥——雨季蚊虫特别多,小区楼下偶尔有人唱歌跳舞,但语言不通只能干坐着刷手机。他每天下午五点准时打开电脑,对接国内时间处理文件,然后晚上七八点再给法国的马库斯发邮件更新进度。一开始公司同意让他远程办公,可后来业绩下滑只发半薪,为省钱连咖啡都戒掉了。有一次停电整整一天,他就在阳台上用纸笔写计划书,风吹得稿纸满地乱飘。
有人问为什么非要坚持宣传那些尘封历史?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仨觉得,不管外界怎么看,把真实记录留下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抗战时期到底发生什么,比任何奖章更重要。而且,相册里的照片很多都是民间收集来的,比如1938年春南京城郊农田里的避难所,当地老人王奶奶讲,她小时候亲眼看见外国人在村口分发面包,那张黑白照片她认出了自己家的破木门框。“那个洋人大高个儿笑眯眯,好像一点也不怕日本兵。”王奶奶现在八十好几,每逢清明节都会拿出相片擦拭一遍,说这是命根子。
除了经济压力,还有现实琐碎麻烦:签证延期难搞、银行转账手续费高昂、不少展览材料运送途中丢失损坏。今年春季的一批资料,本来准备寄往巴黎大学,却因为海关查验耽搁一个月才到手;结果其中一本1940年代画册角落被水渍泡花,只能临时修复应付展示。有专家建议采用数字化扫描保存,但实际操作起来成本又是一道坎。目前三个人已筹划下一步,将部分影像资料交给香港一家公益机构备份,希望能减少遗失风险。不过据说香港方面担心版权纠纷,所以谈判拖延许久未果。
至于开直播收打赏这个事,其实内部争论过好几轮。最后还是决定算了,不想变成流量工具,也怕影响初心。不少支持者表示愿意赞助一些路费,但他们坚持每笔资金公开透明,用途全明示。从头到尾,这种倔强劲头倒挺像几十年前那些义务救援志愿者。当年美籍女教师魏特琳,就是靠教会资助勉强维持生活,却始终把所有精力投入救济工作,从未向学生索取分文。据江苏地方档案记载,她晚年曾写信给美国朋友:“若非亲历此劫,我绝不会相信世上还有如此苦难。”
北京的大街小巷最近常见保安巡逻加密,大阅兵彩排期间交通管制严格。我家邻居李叔感慨:“这些外国客真是不容易,人情冷暖谁知晓?”李叔年轻时候在铁路局干活,据他说1985年第一次全国纪念大会请来了苏联红军退役将领,当晚宾馆厨房特意准备俄式炖牛肉,不过将军最后还是喜欢咱们家的酱肘子。这种细节没人记载,却一直流传在胡同口闲聊里头,也是另一种历史吧。
而今距离9月3号越来越近,北京秋风渐起,有些树叶开始泛黄。不知道士杰什么时候才能凑够钱再来趟中国,也不知道下一批史料是否还能顺利抵达目的地。不过据南锣鼓巷一家老字号掌柜私语,今年活动结束后可能会举办一个小型座谈会,到时候兴许还能听到更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如果碰巧遇上雨夜,大概只有院墙上的石榴树陪着吹风吧——历史啊,总归是在这样的碎片中慢慢沉淀下来,人走茶凉,各自安好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包括《拉贝日记》原著、《江苏地方档案》,以及采访相关人士及网络检索信息等渠道综合整理。如需详细出处可查相关文献及社会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