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缘政治这盘棋,最近真是越下越活,各国为了那些要命的资源,简直是杀红了眼。能源啊、稀土啊,这些可都是战略核心,谁能握住它们的供应链,谁就是大国竞争里的赢家。美国呢,一直想在这块地盘上当老大,可最近看下来,它的招数好像总是不灵光。
这可不是什么巧合,美国在全球经济里的那股子底气,正在一点点地溜走。说到底,还是它自己的产业结构出了问题,加上地缘政治的牌局变了,玩儿法也跟着变了。这不,非西方国家抱团取暖的势头越来越猛,也让美国的霸权根基,开始有点晃悠了。
俄罗斯的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从一开始就承载着巨大的野心。一年要搞出将近两千万吨的液化天然气,还有一百六十万吨的凝析油,这胃口可真不小。
可问题是,这项目初期就得砸进去两百一十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俄罗斯本土的诺瓦泰克公司虽然占了大头,有六成的股份,但要真把这么大的摊子撑起来,钱从哪儿来,那会儿可是个大难题。
北极深处,谁是真朋友?
说到液化天然气开发,最核心的设备就是燃气轮机,这玩意儿一直是俄罗斯的心头痛。想当年“北溪一号”项目,六台德国西门子的燃气轮机,说扣就被加拿大给扣了。这事儿明明白白地告诉俄罗斯,它对西方技术有多依赖,人家的脸色说变就变。
面对这困境,俄罗斯一度急得团团转,甚至跑去伊朗那儿紧急采购了四十台燃气轮机,就为了解燃眉之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出现,那可真是太关键了。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两家加起来直接拿下了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两成的股份,成了这项目的第二大股东。
中国企业不光是送来了钱,更是在技术上帮了大忙。咱们直接给项目提供了二十台GT-25000燃气轮机。说起来还有点意思,这批技术啊,最早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的图纸,后来因为缺钱,就转让给了中国。
你看,现在俄罗斯反而要找中国买回这些当年的“苏联技术”,这背后的故事,真值得人细细品味。中国企业参股,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得提前签下大规模的液化天然气订购合同。这种模式,直接给俄罗斯的天然气找到了稳定的销路,根本不愁卖。
同时呢,中国也通过参股,提前锁定了俄罗斯便宜又大量的油气资源,这对咱们自己的能源安全来说,简直是战略级的保障。这种把股权和市场死死绑在一起的合作模式,真是把中俄之间那种互补共赢的逻辑,展现得淋漓尽致。
俄乌冲突一爆发,西方国家立马对俄罗斯下了狠手,法国道达尔和日本的北极液化天然气财团,都因此暂停了对项目的投资。咱们中国企业也一度跟着停了停,这下,项目推进的压力可就大了。
不过,多亏了和中国的深度合作,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在今年四月,总算是部分恢复了加工。更厉害的是,有消息说项目的第三条生产线,很可能要用上中国的液化技术,这无疑又把中国在项目里的核心地位,给狠狠地夯实了一把。
美国这会儿也想插一脚,劝说俄罗斯别用中国燃气轮机了,改用美国的技术和资本入股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美国的小算盘打得清清楚楚,就是想和俄罗斯联手开发北极天然气,然后卖给中国,大家一起把钱赚了。
可俄罗斯对美国的技术方案,那真是疑虑重重。他们心里清楚,美国那些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老是被人说留有远程控制的“后门”,这要是真用了,自己的经济命脉可不就被人拿捏住了吗?再说了,美俄在能源市场可是竞争对手,而中俄之间,更多的是互相补充。
俄罗斯觉得美国燃气轮机随时可能断供,所以,中国在北极项目上,成了它唯一觉得安全又靠谱的工业级技术替代方案。这种战略考量,让美国想趁虚而入的努力,简直是难上加难。
稀土困局,美国真没牌?
咱们再把目光投向稀土供应链,这地方,美国同样是焦头烂额。美国的稀土困境,可不是因为自己没矿,而是它在关键的加工提纯技术上,简直是空白一片。就连马斯克都说过,就算把全球的稀土都弄到手,最后还是得送到中国去精炼。
中国在全球稀土精炼市场里,那可是占了七成的份额,尤其在重稀土提纯这块,更是高达九成。这意味着,美国F-35战机那身隐身涂料,还有其他那些高端军工产品,都得眼巴巴地指望中国的重稀土精炼技术。
美国也曾想过重启本土的稀土矿山,可这事儿一直不顺。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矿山里,有三成的股份是中资的。而且,深海稀土开采的成本,比直接从中国买成品高出两倍还多,这自主开采的算盘,怎么拨都不划算。
面对这种依赖,美国总统甚至公开要求中国保证稀土供应,还威胁要加征两倍的关税。可咱们中国也不是吃素的,从去年开始,就对稀土相关的两用物项,实施了严格的出口管制,要你提供详细参数,证明最终用户,还得接受核查。
这招可不是简单地不给你,而是在保证供应的同时,把主动权死死地攥在了自己手里。今年六月,中国对美稀土磁体的出口量环比增长了六百六十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主动权依然在中国手里,美国想买,就得按咱们的规矩来。
霸权裂缝,不止一点点
美国面临的深层结构性问题,可远不止这些。最近,美国AI专家团访华后就指出,中美AI竞赛的输赢关键,根本不在算法本身,而在电力基础设施。美国那老旧的电网,根本满足不了现有算力对电力的巨大需求。
OpenAI的负责人奥尔特曼曾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他把美国薄弱的基建和供应链,比作“给超级跑车装上拖拉机轮胎”。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导致就连小型核电站的核心部件,都得严重依赖进口,这项目想推进,简直是寸步难行。
和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发展大模型的同时,数据中心和电网建设也同步进行,这是一种全方位、系统性的推进模式。据说,美国军工稀土的库存,仅够维持十八个月,英伟达的股价也曾因为“AI断电论”而波动。
这些现象都指向美国深层次的结构性危机,它的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正在成为其高科技发展的巨大瓶颈。曾经全球高科技和能源供应链的“美国标准”,现在看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缝。
笔者以为
美国总统曾在八月一场会议中途离席,和俄罗斯总统通了话,还就乌克兰加入北约和克里米亚问题发表了言论。这一举动,让欧洲盟友们感到心寒,被一些观察家看作是“弃子战术”。这似乎在暗示,美国可能不惜牺牲乌克兰的利益,来换取和俄罗斯在资源上的合作,好缓解自己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上的燃眉之急。
然而,这种短期的交易行为,正在加速透支美国的国家信用。真正的霸权,可不是简单地体现在矿藏控制或者口号宣示上,而是要看你有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和可靠的基础设施。全球秩序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美国啊,真得好好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在全球资源和科技竞争中的定位和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