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印的关税一下子飙到50%!特朗和莫迪因为“和平成就”闹得不愉快,私人恩怨也掀起了一场关税大冲突。
2025年8月27日,美国官方宣布对印度进口的商品再加征25%的额外关税,最终导致总关税水平飙升到50%。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居然是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在特朗普看来,莫迪的这个行动就像是间接“帮”了俄罗斯,为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筹集了资金。
这事儿可不单纯是关于石油的制裁哈,回想起来,事情一直没那么简单,时间要追溯到几个月前的五一,印巴又开打了,刚刚停火还没多久,特朗普就急不可待地向全世界宣布,这次停火多亏他斡旋促成的,是他个人的辉煌成就呢,他自己就是和平的使者、吹响和平号角的那个人。
印度可不这么想,直接撂下一句“翻脸”,新德里态度相当犀利,强调这所谓的停火纯粹是印巴军方自己私下沟通协商的结果,根本没受到任何外来的干扰,特别是不接受第三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调停。这一反应,立马给特朗普来了个狠狠的巴掌,打得他脸都疼。
特朗普明显接受不了这种“羞辱”呀,他一向是挺在意面子的,作为一个屡次公开“求取”诺贝尔和平奖的人,一心想在国际舞台上露脸,可是莫迪冷冷地扔下一句否定,让他顿时觉得挺挫败。更让他郁闷的是,这种否认不是偶尔来的,而是一直在持续,没有停过。
印度在国际场合反反复复地强调这个立场,还多次出来“辟谣”,特朗普几次碰壁后,怒气也越积越多。他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个曾经的“朋友”,因此,印度的不配合就变成了特朗普发泄的好借口。
这次关税的提高,表面上是以“惩罚印度支持俄罗斯”为名,其实呢,实际上是特朗普对莫迪一堆不满发泄出来的表现。总结一句话,实际上这次冲突可不单纯是国际关系上的斗争,而更像是特朗普私人恩怨的一次算账。特别搞笑的是,看看巴基斯坦的反应,就能看出特朗普这么做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同样因为“和平”问题被卷入争议的国家,巴基斯坦却走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特朗普那句“巴以和平是我促成的”,巴基斯坦立马挺身而出表示支持,还顺势开了一番玩笑,甚至还给他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真是“顺水推舟”啊,搞得特朗普乐得不行,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结果怎么着呢?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一到华盛顿,特朗普就格外热情地请他吃饭,大家聊得挺开心。这次饭局里头,似乎也暗藏着对印度的示威,用行动在提醒曾经的“朋友”莫迪:看,这就是“识时务”的后果。而相比之下,印度对特朗普的抱怨倒是挺不在意的,坚持自己那套“不让步”的立场。
他们觉得美国那套“大棒”政策就是双标,毕竟,很多国家还跟俄罗斯维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美国自己进口俄罗斯的肥料和贵金属的事情也不少,而欧洲国家,无论是液化天然气、钢铁还是原油,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俄罗斯货。这不,就那样,大家心里都有个数。
至于中国和土耳其,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量还在不断上涨,既然“大家都买”,那为什么偏偏要挑印度?回头看看过去一阵子,不得不承认,这段美印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一方面是特朗普的“玻璃心”作祟,另一方面则是莫迪政府坚持原则,态度强硬。
把这些事串联起来看,就能清楚地发现,这其实是两位强势领导人“谁也不让步”所造成的局面。特朗普嘛,一心想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光彩和个人声望;而莫迪呢,更在乎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根本不愿意为了面子而退让。
说实话,莫迪其实还是有机会搞定这事的,哪怕稍微灵活点,也能让关系变得不那么紧绷。但问题在于,莫迪不觉得踩了特朗普的底线有什么不妥,关于克什米尔的问题上他坚持“第三方不得干涉”这个原则,印度一直都很明确,没有半点含糊。
莫迪可能没意识到,在国际斗争里,坚硬的原则未必就是最讲道理的做法。跟敏感又爱护面子的特朗普比起来,像巴基斯坦这种灵活变通、善于妥协的外交姿态,说不定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就算跟美国之间存有不少矛盾,历史上也有不少恩怨,但巴基斯坦依然表现出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大局做出让步的姿态。
现如今,这场矛盾已经铁定了,双方从最开始的“战略伙伴”关系,一下子变成了今天的对峙局面。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莫迪一直努力在独立自主和外交自主之间寻求平衡,可惜没能应对得了特朗普那一套更为复杂的外交手段。
反倒是特朗普也没打算忍着,他把自己的个人情绪搅进了大局,靠关税这把刀狠狠地戳向了印度。面对高达50%的进口关税,印度感到压力山大,经济上压力真是不小。一旦莫迪妥协了,意味着就承认了特朗普一直在指责的那些事情是真的,这种感觉当然不好受。
对于莫迪这个以捍卫印度民族感情为旗帜的领导人来说,低头几乎等于自我毁灭,所以即使忍受了关税带来的苦楚,印度大概也没太多空间去改变方向。
到此为止,美印两边还在不断互扔石头,而莫迪和特朗普这场“硬碰硬”的较量,到底会怎么收场,没人能说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