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四年的朝堂上,武则天盯着狄仁杰递来的荐表皱起了眉 —— 这已是他第三次举荐张柬之,可此人已经七十多岁,比当朝宰相还年长十岁。更让人费解的是,前两次举荐时,武则天已给张柬之升了官,从荆州长史调到洛州司马,可狄仁杰偏不罢休,直言 “臣荐的是宰相,不是司马”。满朝文武都在嘀咕:朝堂上年轻才俊多得是,狄仁杰为啥非要跟一个老头较劲儿?
1. 政治刚需:武则天的 “晚年难题” 需要 “老江湖”
要弄清狄仁杰的心思,得先看当时的朝堂局势。武则天晚年虽仍牢牢掌控政权,但已面临两大棘手问题:一是酷吏政治留下的烂摊子,朝堂上下人心惶惶;二是皇位传承的隐忧,李唐宗室与武氏集团的矛盾暗流涌动。《资治通鉴》里记载,武则天曾跟狄仁杰抱怨 “朝堂无人可用”,其实她要的不是只会听话的年轻官员,而是能镇住场子、懂平衡之术的 “压舱石”。
这时候的张柬之,看着是 “大龄官场边缘人”,实则是埋在沙里的金子。他年轻时中过进士,却因性格刚直,一直在地方打转,做了几十年荆州长史。《唐会要》里记了件事:张柬之在荆州时,有个叫杨元琰的将领路过,两人登楼喝酒,聊到武则天称帝的往事,张柬之当场直言 “此非长久之计”,这份胆识在当时没几个人有。狄仁杰看中的,正是这份历经官场沉浮却未磨掉的棱角 —— 年轻官员要么怕得罪武氏集团,要么急着站队,唯有张柬之这种 “活明白了” 的老臣,既敢说话又懂分寸。
更关键的是,张柬之的立场暗合武则天的深层需求。他虽心向李唐,却从不像裴炎那样公开反对武则天,而是默默做事。狄仁杰在荐表里写 “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潜台词是:这人既能帮您稳住朝堂,又不会像酷吏那样搞恐怖统治,更不会在传承问题上瞎起哄。武则天何等精明,第二次举荐时就品出了味道,直接把张柬之提拔为秋官侍郎,离宰相之位就差一步。
2. 真才实学:七十岁的 “宰相之才” 藏不住
狄仁杰敢拍着胸脯说张柬之有 “宰相才”,绝非空口白话,而是有实打实的政绩撑腰。《旧唐书・张柬之传》里详细记了他在荆州的作为:当时荆州有个积了十几年的冤案,前任长史都不敢碰,张柬之到任后,只用三个月就查清真相,释放了近百名无辜者。当地百姓给他立了生祠,民谣里唱 “荆州有张公,冤案一扫空”,这等治理能力,比那些只会在朝堂上引经据典的年轻官员强太多。
除了治民,张柬之的战略眼光更是一绝。武则天曾问他如何应对吐蕃的威胁,他直接献上《请罢姚州戍疏》,分析姚州(今云南姚安)驻军的弊端,建议 “撤戍兵、通互市”,既节省军费又能安抚边疆。这份奏折里的观点,后来被武则天采纳,边疆安定了好几年。民间笔记《大唐新语》里还说,张柬之年轻时就曾预判 “突厥必为边患”,二十年后果然应验,这等远见,在当时的官员里实属罕见。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有本事的人,为啥七十岁才被重用?其实这跟武则天早期的用人风格有关。她掌权初期,为了打压旧贵族,更愿意提拔酷吏和出身底层的年轻官员,像张柬之这种 “家世清白、性格刚直” 的老臣,反而被晾在一边。狄仁杰自己也是熬了几十年才出头,他太清楚这种 “大器晚成” 的人才有多珍贵。所以他才会跟武则天说 “柬之老而弥坚,比年轻时更懂朝堂之道”,这话算是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里 —— 晚年的她,最需要的就是这种 “稳”。
3. 隐性考量:狄仁杰的 “李唐伏笔”
如果说前两点是摆上台面的理由,那第三点就是狄仁杰没说出口的 “私心”—— 为李唐复兴埋下种子。史学界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狄仁杰举荐张柬之纯粹是为国家选才;另一种则认为,他早看出张柬之是恢复李唐的关键人物,这是一场 “精准布局”。从后来的历史来看,第二种观点显然更有说服力。
张柬之虽表面上对武则天恭顺,实则一直心向李唐。《新唐书》里记载,他跟狄仁杰私下见面时,曾说 “先帝(唐高宗)待我不薄,此生必当报效李唐”。狄仁杰对此心知肚明,他知道,要想让李唐政权回归,光靠说服武则天还不够,必须在朝堂上安插靠谱的 “自己人”。而张柬之既有能力又有立场,还因为年纪大不被武氏集团提防,简直是最佳人选。
果不其然,武则天去世后,正是张柬之牵头发动了 “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把皇位还给了唐中宗李显。《资治通鉴》里详细记载了政变的过程:张柬之带着五百禁军入宫,先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再面见武则天,直言 “天下人心归唐,请陛下传位太子”。这场政变之所以能成功,靠的就是张柬之几十年积累的威望和谋略 —— 而这一切,都始于狄仁杰当年的三次举荐。
4. 现代启示:“大龄人才” 从来不是 “过期商品”
放到今天看,狄仁杰举荐张柬之的故事,戳破了一个常见的误区:职场上不是越年轻越好,“老资历” 里藏着千金不换的价值。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时盯着 “35 岁门槛”,可张柬之七十岁才迎来人生巅峰,用实际行动证明 “能力从不受年龄限制”。
就像现在职场里的 “资深从业者”,他们可能没有年轻人懂新技术,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人脉和判断力,是刚入行的年轻人无法替代的。狄仁杰看中张柬之的 “沉厚有谋”,放到现在就是看重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靠年龄增长自然获得的,而是靠在岗位上不断打磨、思考沉淀下来的。
更值得深思的是狄仁杰的 “识人智慧”。他没有因为张柬之的年龄和职位就忽视他,反而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潜力。这提醒我们,不管是招聘还是交友,都该抛开偏见,像狄仁杰那样 “透过表面看本质”。毕竟,真正的 “宰相才”,从来不会被年龄困住。
你身边有没有 “大器晚成” 的例子?或者你觉得职场中 “年龄” 和 “能力” 哪个更重要?评论区聊聊~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