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牺牲的军神,贺龙说:没他,我可能早完了
说句心里话,提起贺龙元帅,那真是家喻户晓,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咱们这辈人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可要是冷不丁问一句,谁是贺龙早期最倚重的“政委”,最离不开的黄金搭档?恐怕很多人一时半会儿还真答不上来。
这个人,就是周逸群。一个年仅35岁就倒在敌人枪口下的奇才。贺龙元帅后来不止一次地感慨,要是逸群还在,很多事情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这话的分量,千钧重。
周逸群这人,底子就跟别人不一样。1896年,他出生在贵州铜仁的一个书香门第,家里条件不错。搁在那个年代,好好读书,考个功名,或者做个安稳的教书先生,是他最顺理成章的人生轨迹。
可他偏不。眼瞅着国家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他心里那团火就压不住。年轻人嘛,总觉得得干点大事。于是他跑到了日本,进了著名的庆应义塾大学。那地方可不是死读书的,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他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能改变中国的养分。
从日本回来,他没闲着,一头扎进了五四运动的洪流。后来更是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二期,成了蒋介石的学生。在黄埔,他可不是个闷头学军事的愣头青,反倒是搞宣传的一把好手,办了个叫《黄埔潮》的刊物,思想那叫一个犀利,在学员里影响相当大。
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周逸群跟着贺龙的部队南征北战。可好景不长,1927年,老蒋翻脸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转入低潮,到处都是白色恐怖。很多人迷茫了,动摇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走。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逸群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他跟贺龙一起,拉着南昌起义后剩下的一点家底,一头扎进了湘鄂西那片水网纵横的土地。
为啥选那儿?那地方穷啊,交通也闭塞,在国民党眼里就是个鸟不拉屎的犄角旮旯。可周逸群看中的,恰恰就是这一点。正规军进不来,老百姓又苦,这不就是天然的革命温床嘛。
湘鄂西,尤其是洪湖地区,那地理环境,简直就是为了游击战量身定做的。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星罗棋布的湖泊,港汊交错,跟迷宫似的。外地人进去,不出半天就得迷路。
国民党的正规军,开着小火轮,扛着重机枪,一进到这片水网里,立马抓瞎。大部队施展不开,小股部队进来,又容易被神出鬼没的红军游击队一口口吃掉。
周逸群把这片地理优势利用到了极致。他给红军定下的战术,说起来简单,就八个字:“分散游击,集中歼敌”。说白了,就是把敌人拉进这片大迷宫里,化整为零地跟他们玩捉迷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他们疲于奔命。等到敌人被折腾得晕头转向、人困马乏的时候,再猛地攥成一个拳头,找准机会,狠狠地砸下去。
这套打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红四军(后来的红二军团)就在他的带领下,硬是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把湘鄂西苏区搞得有声有色,成了当时全国几块最耀眼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光会打仗还不行,周逸群更厉害的,是做群众工作。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老百姓的支持,红军就是无源之水。他亲自带着干部,一家家地走访,帮农民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他自己身为军政委员会书记,算得上是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了,可身上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吃的跟普通战士一个锅里的糙米饭。老百姓不叫他“周书记”,都亲切地喊他“我们的好带头人”。这个称呼,比任何官衔都来得金贵,是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可惜,天妒英才。1931年5月,周逸群因为工作需要,要从湖北公安赶往湖南华容,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当时,环境极其险恶,一路上布满了敌人的封锁线和暗哨。
当他的小船行驶到湖南岳阳的贾合埠一带时,不幸遭遇了国民党军的伏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周逸群身中数弹,壮烈牺牲。那一年,他才35岁,正是年富力强,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
他的牺牲,对整个湘鄂西苏区和红二军团来说,是无法估量的损失。贺龙元帅听到噩耗,悲痛欲绝。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战友,更是一位能为他把握政治方向、安定军心的主心骨。
周逸群这样的人,就像一颗短暂却无比璀璨的流星。他用生命为代价,探索出了一条在水网湖区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道路,这套经验,后来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借鉴。
说到底,周逸群的了不起,不光在于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更在于他身上那股子劲儿,一种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后,彻底与劳苦大众融为一体的赤诚。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精英”,而是真正能弯下腰、挽起裤腿,和农民兄弟一起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实践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值得我们脱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