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6日,这一日在中国现代史册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这一天,蒋介石公然违背了国共两党共同签署的停战协议,以及政协所通过的决议,正式揭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恰逢此日,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的上尉飞行参谋刘善本,率领其机组同仁,操控一架B-24型轰炸机,成功发动起义,抵达了延安。他因此成为首位驾驶飞机进行起义的国民党飞行员。这一反抗内战的英勇壮举,在国内外激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强烈的反响。
1915年,刘善本在山东省昌乐县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中降临人世。至1932年,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北平大学附属高中,由此开启了追求先进知识的学术旅程。
1935年秋,刘善本圆满完成了他的中学学业。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华北的步伐加速,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签署那项令人痛心的“何梅协定”。在国家民族危机愈发严重之际,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怀揣着“航空救国”的坚定信念,挥毫泼墨投身军旅生涯。最终,他成功考入了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
国民航空学校遗址
“七七事变”的硝烟弥漫之际,航校迅速作出战略转移,历经重重考验,最终在昆明稳扎稳打,安营扎寨。刘善本起初全身心投入歼击机驾驶的训练,不久后,他又转向轰炸机技术的钻研。1938年,他以卓越的学业成绩圆满完成了航校的学业,随即被派往成都的轰炸机部队,成为一名无畏的飞行员。
刘善本心怀壮志,立志驾驭战鹰,以痛击日寇为己任。然而,很快他便发现,此处并无战事可觅,战机的数量更是寥寥无几。反观日军,他们的飞机却频繁侵扰成都,肆虐轰炸,嚣张跋扈。每当这样的场景上演,刘善本所在的部队只能四处奔逃、疏散,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无奈与郁闷。
在恰逢其时的时刻,刘善本于家中翻阅信件时得知,他的几位弟妹已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八路军,在敌后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抵抗。这一消息犹如春风拂面,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士气。经过深思熟虑,刘善本深刻意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抗日救国事业倾注全力、贡献巨大力量的组织。于是,他立即与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伍修权取得了联系,表达了自己急切希望前往延安、投身于抗战的坚定意愿。
伍修权
伍修权对刘善本的爱国情怀表示了深切的敬佩,然而鉴于当前国共合作的重要阶段,以及我国“联蒋抗日”的整体战略部署,他权衡之下,暂时未能批准此行。因此,刘善本前往延安的愿望不得不暂时作罢。
1943年,蒋介石采纳了租借策略,组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型轰炸机部队,并正式命名为“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同年10月,该部队踏上赴美的征程,开始了专业的训练课程。刘善本亦随队同行。在训练过程中,他表现出色,令美国教官们不禁为之侧目。这些教官不止一次向中方领队官员提出建议,希望将刘善本晋升为飞行领队。
1945年五月,刘善本及一众学员顺利完成了他们的培训任务,驾驭着装备精良的B-24型轰炸机,踏上了归国的征途。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抵达印度的卡拉奇机场,却突然接到蒋介石的指令:需暂缓归途,留在卡拉奇原地待命。
那年的八月,随着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刘善本等一众人士突然接到了迫切归国的指令,这不禁让他困惑不解:此前为何能在海外悠然度日数月,未遭催促,而如今却急切要求即刻返国?
刘善本
1945年深秋之际,第八大队重返故土,肩负起在上海的驻防重任。刘善本目睹了美国飞机与军舰正紧张地运送国民党军队及军事物资,心中不禁忧虑重重,一股不祥的预感在胸中激荡——内战的战火似乎即将再次蔓延,他的情绪愈发低落。
不久前,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紧急召集全体空军军官,发表了一场激昂的演讲:“我国现已装备了40个美式机械化步兵师,并且美国再次提供了数百架战斗机。凭借这些强大的军力,我们坚信在三个月内,必将彻底击败共产党。”
“
作为堂堂正正的男子,若不能在捍卫国家领土的战场上为祖国尽忠,却选择向同胞投掷炸弹,对那些在抗战中建树奇功的共产党军队造成伤害,这世间正义与道德何在?我绝不容许自己将武器指向那些捍卫正义的军队!
一日,刘善本于书摊间漫步,不经意间目光被毛泽东所著的《新民主主义论》所吸引。书页上那显眼的标题“中国向何处去”映入眼帘,令他眼前一亮,随即毫不犹豫地购得此书。毛泽东先生深邃的见解,使他对国家未来有了深刻的洞察,内心激荡着难以言表的喜悦。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刘善本独自留在了机场的办公室中。他缓缓转动收音机的旋钮,搜寻着延安广播电台的信号。紧接着,那传来的消息,犹如重锤猛击他的心房——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的英勇起义。这则消息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促使他萌生了驾驶飞机投身起义的念头。
1946年6月18日,官方正式公布,刘善本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使命,担纲蒋介石专机——“美龄”号的机长一职。然而,这项任命并未削弱他飞往延安的决心。6月22日,刘善本接到指令,需将昆明的无线电设备悉数迁往成都。他立刻洞察到,这正是他实施行动的绝佳时机。
6月26日,刘善本肩负飞运使命,驾驭着编号为530的B-24式重型轰炸机,自成都新津机场腾空而起,坚定地驾驶飞机驶向延安起义的地点。午后时分,他成功降落在延河之畔那个设施相对简陋的机场。
B–24轰炸机
于机场现场,安全人员目睹国民党的飞机降落,随即全副武装地控制了周边区域,并对刘善本严肃地追问:“切勿轻率行事!此次行动的目的是何?”
刘善本果敢挺身而出,挥臂高呼:“我是国民党中央军航空第八大队的上尉飞行参谋刘善本。此次我们的来意,正是为了坚决反对内战!恳请各位立刻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禀报此事!”
机场安保人员火速将喜讯传递至延安卫戍司令部,刘善本等人随即被妥当安排至司令部的接待区域。当日,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对刘善本所展现出的崇高品质给予了由衷的赞誉。
“到了,毛主席!”
毛泽东
毛泽东喜悦地评论道:“我们志趣相投,齐心协力抵御内战,这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古训的生动体现。对于蒋介石来说,空军是他视为至宝的利器,而你们的起义行动,无疑是对此的最佳证明——若蒋介石继续顽固地坚持内战,必将自食其果!”
刘善本宣布将在延安广播电台发表重要讲话,旨在向全国宣布其退出内战的坚定决心。然而,毛泽东得知刘善本的家人仍滞留上海,未能及时撤离,便提议他推迟一周的广播演讲。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紧急指示正在南京进行谈判的周恩来,迅速启动救援计划,全力以赴营救刘善本的家庭成员。这一举措让刘善本深感温暖与感激。
在刘善本密谋起义的关键时刻,他为了确保秘密不被泄露,未曾将此事透露给妻子周叔璜。起义取得胜利后,周叔璜不幸沦为国民党特务严密监控的对象,生活陷入重重困境。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周恩来多次派遣人员向她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随后,周恩来又建议她返回四川故里,暂且避一避风险。直至1949年四川解放,在周恩来的关怀与帮助下,周叔璜终于与丈夫刘善本重逢,共同迎来了团圆的喜悦。
刘善本和妻子
初秋八月,朱德于私宅举行了一场小型聚会,邀请了刘善本及数位同仁欢聚一堂。刘善本向朱德请教:“总司令,自我们抵达延安已逾月,不知您后续将指派我们担负何种职责?”
朱德:“你们有何打算?”
刘善本不禁感慨万分:“延安并无空军驻防,而我们乘坐的那架B-24轰炸机,不幸在前日遭遇国民党飞机的袭击,最终坠毁。无奈之下,我们只得另谋出路。”
朱德豪迈地笑了出来:“众位无需过度忧虑,你们的饭碗犹如磐石般稳固。我们即将着手创建空军,你们将成为构筑人民空军的坚实支柱。正值青春年华,你们面前将是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
正如预期,不久之后,杨尚昆便邀请刘善本会面:“中央及总部已经作出决策,期望你们能赴东北,投身于我国首所航空学校的建设事业。不久的将来,军委的高级领导们也将与你们会面,以征询你们的意见和建议。”
闻言,刘善本脸上立刻露出喜色,紧接着他明确表态,欣然接受邀请,并答应一同前往。
数日之后,毛泽东再度与刘善本等同仁相聚。他不禁感慨道:“得知你们不畏艰险,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东北创办航校,实乃盛事一桩。抵达东北后,你们便能在那里尽情施展才华,英雄自有用武之地。我坚信,你们定能战胜一切挑战,勤奋耕耘,成为人民空军创立史上的杰出功臣!”
“在东北的严冬时节,不妨适当增加肉类的摄入。同时,务必提前准备好充足的棉衣和被褥,以抵御寒冷的侵袭。”
1947年二月,刘善本踏入哈尔滨航校的校园,顺利完成入学流程。紧接着,三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颁布了任命令,正式委以他航校副校长一职。自此,刘善本与校领导携手并进,齐心协力,肩负起培育空军飞行员这一神圣而庄重的使命。
刘善本航校合影
在首日的用餐时刻,刘善本注意到,学员们的餐桌上摆放着的是高粱米饭与窝窝头,辅以萝卜。而他的面前,则是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米饭与白面馒头,再加上两道色泽诱人、味道鲜美的炒菜。纵然这份餐点与国民党空军的空勤食堂相比略显不足,但无疑已经十分丰盛。
刘善本立刻拜访校长常乾坤,诚挚地表达道:“自我们踏上征程,便已做好了迎接重重困难的准备,对于您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心怀感激。作为革命队伍的一员,我不仅是团队的一份子,而且绝不仅把自己当作贵宾看待,更不会奢求任何特殊待遇。”
闻罢常乾坤的话语,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他语气坚决地回应道:“正是!自今而后,我们将携手并肩,共度风雨,共享喜悦,共扛重担!”
当时,航校中各式飞机的总数超过三百架,然而,仅有31架能够投入使用,其余五六十架亟待维修。航材设备的匮乏,航空汽油的供应也变得捉襟见肘。面对这一系列严峻挑战,刘善本毫不犹豫地大胆尝试以酒精作为汽油的替代品,坚持进行飞行训练。由于空压机的缺失,他与同事们不得不轮流排队为飞机轮胎充气,每人需完成100次,大家无不汗流浃背,疲惫不堪。
刘善本不仅亲自担任航班的主任教官,更亲临教学一线,亲自指导12名领航员进行飞行训练。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学员们迅速掌握了升空实习的技巧,一时间涌现出一批卓越的飞行新锐。
1949年7月31日,朱德在聆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对航校工作的详尽汇报之际,脸上流露出由衷的喜悦。他兴奋地表示:“真是令人振奋!你们已经为我国空军建设培养出了第一批宝贵的人才。这恰似老母鸡孵化蛋的过程,一代代地延续下去。我们的空军,也将如同陆军一般,从初创走向强盛,从弱小蜕变至强大。”
1949年8月,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西北野战军推进至甘肃,却遭遇了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严峻挑战。当时,西北地区以银元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纸币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直接使得部队的粮饷补给问题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尽管中央财政部门竭尽全力筹集银元,但运输上的难题依然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极为棘手。
得知此消息后,毛泽东即刻下达命令:“刘善本,立即驾驶飞机升空,务必携带足够的银元!”
肩负起这一重任的刘善本,内心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这无疑是对我深深的信赖,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我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刘善本率领全体机组人员,操控一架C-46型飞机,将一箱银元安全送达酒泉西北野战军指挥中心。彭德怀在目睹刘善本的身影时,激动地紧紧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道:“这样的援助,宛如雪中送炭!我谨代表西北野战军全体将士,对贵方的慷慨援助表达最诚挚的感激。我军在西北战场的激战中,首次获得空军的支持,实属难得!”
“您更倾向于体验‘同志套餐’还是‘民主套餐’呢?”
“吃‘同志饭’吧!”
10月1日,我国将迎来隆重的开国大典。中央政府已作出明确指示,责令新组建的军委航空局负责策划并组织飞机编队,承担空中阅兵的重任。鉴于空中阅兵对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周恩来总理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利弊,最终选定刘善本为担当领队长机的理想人选。
“照此执行!”
计划既定,截止至9月22日,距离开国大典的盛大召开仅余两百余小时。刘善本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誓言以实际行动全面展现人民军队飞行员的风貌。
在那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盛况中,刘善本率领东北航校的学子们,驾驶着战鹰在碧空之中展翅翱翔,整齐划一的队列显得庄重而有序,他们正庄严地接受着党和人民的检阅。随着三架C-46运输机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位于三机之首的,正是刘善本所驾驶的飞机。”听闻此言,毛泽东脸上洋溢着喜悦,屡次向空中挥舞着手臂,以此表达他热烈的祝贺之情。
受阅机群
刘善本等人在顺利完成了飞行任务之后,立刻收到了受邀参加国庆盛典晚宴的盛情邀请。在晚宴现场,朱德元帅亲自端起酒杯向刘善本等人敬酒,他满怀喜悦之情地说道:“我谨代表毛主席向大家举杯,你们的飞行表现当之无愧,完美无瑕!在此刻,我这个总司令的称号名副其实,我已经真正成为陆海空三军的总司令!”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刘善本同志曾担任空军混成第四旅副旅长、航空兵第二师师长等职务。在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里,他率领部队英勇作战,出色地策划并实施了人民空军历史上的首次夜间空袭行动。1955年,刘善本同志荣膺开国大校军衔的至高荣誉;至1964年,他又晋升为少将军衔。
在“文革”的汹涌浪潮中,刘善本不幸遭受了残酷的迫害,最终于1968年与世长辞,享年53岁。周恩来总理闻此噩耗,悲痛不已,沉痛地说:“我们未能妥善保护刘善本同志,他的离世对党组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刘善本同志的骨灰宜安置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首位之地,同时,对其亲属亦应提供细致入微的关怀与照料。”
刘善本,宛如一颗坚韧不拔地璀璨于苍穹之上的恒星,其卓越的成就与荣耀,在人民空军的发展史册中熠熠生辉,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