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最近很热闹,老玩家和新势力正面碰撞。7月4日,安井食品敲响了港交所的钟声,身后是跌宕起伏的质疑和期待。有人把这场上市看作是突破,也有人觉得只是困兽犹斗。
福建起家的安井食品,靠一颗丸子盘活百亿市场。2017年,他们刚刚登陆A股,八年后,营收从42.6亿猛涨到150亿。对手被甩在身后,风头一时无两。
2025年港股新身份刚落地,安井食品的股价却不温不火。每股58.8港元,总市值195.97亿港元。资本市场的冷漠,是市场对增长瓶颈的真实反应。
安井食品的成功,离不开“火锅速冻+预制菜”双轮驱动。2022到2025年,年营收从121亿涨到150亿,利润也跟着水涨船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速冻赛道成了他们的主场。
这一切的背后,是消费需求和产业链精细化的双重助推。2025年,安井已经拿下13.8%的调制食品市场份额,比第二名多出好几倍。小龙虾成了预制菜板块的加速器,相关收入逐年提升。
品牌策略也玩出了新花样。“安井”“冻品先生”“洪湖诱惑”“柳伍”四大品牌覆盖不同消费群体。2025年,39个单品营收过亿,四款产品突破五亿。
上市带来光环,争议却从未停止。安井上市后,控股股东和高管频繁减持套现,累计超64亿元。投资者的信心被反复消耗。
2025年安井的绩效增速创下新低,营收同比增7.7%,净利润只微涨0.46%。港股上市成了寻找新增长曲线的无奈之举,市场反应冷淡。
这个时间点,国内预制菜行业遇到大麻烦。7月,15家餐厅发起“反预制菜联盟”,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迅速蔓延。社交媒体上的“糟头肉”事件让行业信誉跌入谷底。
安井食品的预制菜业务,2025年上半年增速几乎停滞,只有0.4%。价格战愈演愈烈,核心产品售价下滑,小龙虾利润被压缩到15%。增长神话开始破碎。
2025年第一季度,安井营收同比下降4.13%,净利润同比下滑10%。公司扣非净利润更是下滑18%,压力传导到每个环节。行业寒冬,来得比想象的更快。
面对内忧外患,安井把希望押在出海。香港上市的资金,计划重点砸向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火锅在这些国家有市场,但成熟品牌还没有出现。
安井2023年就已在越南建厂,布局东南亚。2025年国外营收占比仅1.1%,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成了新障碍。海外扩张的路,比国内更难走。
行业背后的逻辑,和普通人餐桌息息相关。2010年连锁餐饮兴起,预制菜在商用端打开突破口。2014年外卖行业爆发,预制菜随之走进外卖厨房。
疫情三年,预制菜成了家庭标配。2022年市场规模已接近4200亿,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高速发展带来激烈竞争,行业集中度却很低。
2025年,前五大速冻企业合计市占率才15%,安井以6.6%位居第一。速冻菜肴制品更分散,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加起来刚过一成。谁也吃不下这个大蛋糕。
创业潮水涌动,2025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创新高,超过一万家。味知香、千味央厨等新秀不断冲击传统格局,产品同质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安井昔日的差异化优势逐渐被稀释。
研发投入成了企业分水岭。2025年安井研发费用不到1亿元,占比仅0.64%,远低于国际同行。创新力不足,毛利率被不断压缩,行业竞争进入苦战阶段。
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得谨慎。预制菜本身没错,偷工减料、口味工业化才是大家反感的根源。行业如何自我净化,决定了未来能走多远。
安井食品的故事,是一代中国食品企业的缩影。靠特色产品起家,靠渠道和成本优势扩张,最终在行业升级中遇到壁垒。上市、出海、并购,每一步都伴随着风险和机会。
2025年港交所的钟声还在回响,安井食品面临着最严峻的时刻。国内消费端疲软,海外市场前途未卜,行业标准化与创新需求交织。留给安井的时间不多了。
市场的选择,终究会给出答案。当一颗鱼丸值百亿,背后是无数企业的兴衰与转型。未来会如何,谁也无法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