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我来介绍下,我叫乌鸦。
节目结束后,高戈里老师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他说起一件事,就是在看视频时,他发现屏幕上好几回都刷满了“恍然大悟、瞬间明白”这样的留言。
这事儿可真让人纳闷儿!
我说的事儿,就是中国革命那些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大事;我阐述的道理,依据的是唯物史观那些最根本的原则。
为啥观众们看起来都这么陌生呢?
再瞅瞅看,不少弹幕老是喊话高戈里老师,“多聊聊那些历史课本上没提的”。
这事儿可真够奇葩的!
教育法规里头说了,咱们搞教育得拿马克思主义当指路明灯。说到历史观,列宁大佬讲了,唯物史观那才是正经八百对的。
可能的原因有四个:一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二是老师讲课没新意,让人提不起劲;三是教材内容深奥难懂,不够直观;四是课本内容不完整,有遗漏。
高戈里老师翻出了2007年人教版的历史书,仔细瞧了瞧,结果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教材遗漏”!
高戈里老师把那些影响特别大的主要问题,总结成了“五史一观”的不足之处:
1、土地革命为啥会发生,它的社会背景是啥,这些基本事儿得说清楚。
2、缺少了对红军如何在逆境中自我驱动、持续发展的核心历史事实的展现。
3、说国民党抗战时为啥丢了那么多地盘和兵力,其实背后有制度上的问题,这些关键问题在史实里都没怎么提。
4、没讲清解放战争为何能势如破竹,战斗力爆棚的背后故事缺失了。
5、揭露“联合国军”真实面目的关键历史细节被遗漏
6、没讲明白唯物史观是咋回事儿
高戈里老师眼光犀利,瞧出了历史教科书里少了“五史一观”这个关键内容,这简直是给史学教育挖了个大坑。要是这些问题拖拖拉拉不解决,咱们解读中国革命史的声音就得弱下去,好几代人的历史课都得受影响,说不定还会动摇新中国的历史根基呢。
今天咱们继续聊,第二部分啊:说说历史书上没咋提的红军,他们是怎么在不利情况下,自己鼓足劲儿往前冲的那些真实故事。
2007年人教版的历史书上讲了土地革命这段历史,重点是“根据地”。里面详细说了怎么建立根据地,怎么让根据地站稳脚跟,怎么一步步扩大它,还有怎么守护好根据地。
但其实,说到土地革命,真正让人琢磨的是:那些根据地咋就能在国民党统治的地方站稳脚跟呢?
针对这个问题,毛主席的回应是:
没有人民的军队作为支撑,人民啥也保不住。
毛泽东的这个观点,曾经让共产国际有所怀疑。
1928年6月份,就在莫斯科边上的五一村里,中国共产党开了第六次大会。在那会上,共产国际的大头头布哈林讲了这么一番话:
新生的中国红军只能在四处分散打游击战中求生存,今天在这儿吃点鸡肉,明天又到别的地方去找鸡肉吃,这样就不会把一地的鸡都给吃没了。
这绝对是俄罗斯那种特有的幽默方式。说白了,他其实是在谈论大军的后勤补给问题。
那时候,中共中央,特别是那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领导们,根据过去的经历和共产国际的命令,曾多次向朱毛红军下发通知,让红军别聚在一块儿,要分散开来。
到了1929年2月份,有封“二月来信”要求朱毛两人离开红军,前往中央。信里还说,要把部队拆分开,分到各个地方去。
那时候,中央里头的“海龟派”不赞成组建和扩充毛主席说的那个“正规红军”。他们给出的说法是这样的几个:
首先,现在大家伙儿都觉得不是搞大革命的时候,要是把红军都凑一块儿,那很可能会栽跟头。
第二点,分散开来能更好地保障供给和维持长久。
第三,咱们得先把苏维埃政权建起来,有了这个基础,红军的组织才能跟着搞起来。
他们的想法,主要就是模仿苏俄十月革命的那一套。
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在1928年10月5日写了篇文章,名字叫《为啥中国的红色政权能站稳脚跟》,里面给出了答案。
文章里说了革命根据地能站稳脚跟的五个要素:第一,得有稳固的地盘,这是革命根据地能存在的基础。第二,得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没有老百姓的拥护,革命根据地也站不住脚。第三,革命队伍得有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方向,这样大家才能一条心。第四,物质保障得跟上,吃的穿的用的,这些都不能少,不然革命力量没法持久。第五,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得有其他革命力量的配合和支援,革命根据地才能更加稳固。
实际情况:咱们先看看眼前的实际情况吧。说白了,就是得认清现在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别管那些复杂的表述,咱们就直接来点实际的。就像你看一个东西,得看它的大小、形状、材质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一样。咱们现在也得看看有哪些资源、有哪些限制,还有周围是个啥情况。别绕弯子,也别加太多自己的想象,就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的东西,得有个清醒的认识。
1.那是白色势力之间的一场争斗。
2.北伐那会儿,老百姓在好多地方都积极参与进来了。
3.整个国家的革命势头持续增强。
个人因素:说到个人方面的要求,这主要看的是一个人自身的能力和状态。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得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还有现在是不是处于一个好的状态。比如说,你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能不能应对得了面临的挑战。再或者,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怎么样,能不能扛得住压力,保持专注和高效。这些都是决定你能不能做好一件事的关键因素,得好好掂量掂量。
4.有着一支实力不俗的正规红军队伍。
5.共产党组织很有实力,而且他们的政策也很明智。
简单来说,把两个“主观条件”放一块儿考虑,最关键的还是那句话,“要是没了人民的军队,那人民啥也没有”。得记住,这支军队啊,得带上“人民”这俩字儿才行。
然后,到了1928年11月25日那天,毛泽东给中央发了份报告,标题是《说说井冈山的情况》(这文章后来被收进了毛选里)。在这份报告里,他写道:
红军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打仗又特别频繁,但他们还是能挺下来,保持战斗力不减弱。这里面,党的领导力当然很重要,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在军队里真正落实了民主主义。
井冈山建军的两大原则,说白了就是两个依靠:一靠党的领导,二靠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这可不是毛泽东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他针对实际情况,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提出的。这两个原则的背后,有着深深的现实根基。
背景一说的是,大革命栽了大跟头,最关键的教训就是党没能把军队抓在手里,特别是没能拢住士兵的心。
背景二:在土地革命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咱们队伍里头有不少人是从国民党军队那边过来的,所以带着一些老军队的老毛病。
比如说,有些部队里官兵关系紧张,军官搞特殊化,吃独食,配备什么金表、戒指、皮带、绑腿、军靴、鞭子、皮包这些高档货,还对士兵动手动脚,大呼小叫。再说说制度吧,像什么雇佣兵制度、发薪水的制度也存在。
那时候薪饷是个啥情况呢?就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吧,军队里头用的是征兵制度,到处招揽士兵,我给你钱,你就得为我卖力打仗。
那时候,我们军队也采纳了一些类似的做法。
举个例子,1928年2月份,中央出了个文件,名字叫《中共中央对兵士运动的规划》,里头清清楚楚写着,士兵一个月的薪水是“大洋20块”。
提出之后,有些地方的党组织立马提出了异议,像广东那边,就直接说这是“根本没法实现的白日梦”。
不过呢,有些地方真的就搞起来了,就像那个百色起义,1930年1月份,还有份专门报告说了这事儿,说制度一开始实施,头一个月就给发了20块钱。
背景三:秋收起义没能成功之后,队伍人数从五千多人一下子掉到了七八百人,而且逃跑、离开队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背景四:北伐那会儿,也就是咱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候,原来那套搞政治工作的老法子,比如搞宣传教育,喊口号鼓劲,还有共产党员冲在前面打头阵,撤退时留在最后——这些都不咋灵光了。光靠这些老一套,已经拢不住士兵的心了。
背景五:毛泽东进行了透彻的实际考察。秋收起义挫败后,在队伍前往井冈山的路上,他不断找机会和干部士兵聊天交流。
首先,毛泽东找武昌警卫团的排长韩伟聊了聊,想了解叶挺部队是咋建起党组织的。
韩伟表示,咱们现在只在团这一级别上建党支部,团以下的单位就没有再设了。
问:部队里头有没有当兵的是党员?有,咱们全团加起来一共有18个当兵的党员。
问:你们几个彼此熟不熟悉?都不认识。
另外,毛泽东注意到,一团一连几乎没有逃兵,和其他连队比起来真是差别挺大。
他就直接向一连的党代表何挺颖打听情况。何挺颖回答说,这主要是靠充分发挥连里党员,特别是那些战士党员的力量。
这事儿对主席影响可深了。他做了好多调研后,三湾改编的计划就慢慢成形了。
三湾整编的方案主要涵盖了下面这几个要点:
(一)重新组织军队
部队从师级单位精简成了团级,不想继续留下的可以自由选择离开,还会给发放回家的路费。
(二)要全面搭建好党的各级机构,这里面也得算上前敌委员会。
首要任务是扩充前线委员会,特别是选拔了一名士兵加入前委,让他参与指挥工作。
第二项任务是搞起党代表制度,选了13个人当党代表,并且给他们分了四个活儿干:头一个是管连队的党支部,第二个是带连队的士兵委员会,第三个是搞民运,动员老百姓,最后一个就是帮军事头头指挥打仗。
这个第三点特别关键,讲的是“要把党支部建到连队里”。
说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罗荣桓同志在1957年9月时曾有过一段回忆。
他说,1928年那会儿,井冈山那边的队伍在八月吃了败仗,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带着31团的三营顶的上去。
去接朱德从湘南带回来的28团,我们往山下走,可刚出发不久,部队就撞上了敌人的埋伏。
部队被打散了;第二天早上点人数时,发现就缺了一个抬担架的士兵。等他们再回到井冈山,却发现那个抬担架的士兵已经先回来了。
还有个事儿是宋任穷讲起的。
抗战刚开始那会儿,国共要联手,宋任穷接到任务,得去见见国民党第31集团军的头儿汤恩伯。聊着聊着,汤恩伯冷不丁抛出个问题来。
他纳闷地问我,有件事我一直没搞明白,你们八路军怎么在战场上老是那么团结,就算被打散了,也能迅速重新集结起来?反观我们的队伍,可做不到这一点。
宋任穷回答说,这事儿其实挺明了的。你看,咱们每个连都有共产党的支部,汤司令要是想学,咱就派人去你那儿,也在每个连建个共产党的支部。这样一来,就算队伍打散了,也能迅速聚拢起来。
众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这个玩意儿,国民党他们是搞不明白的。
第四件事,就是稳重地推进士兵入党的工作。一开始,我们发展了六个士兵成为党员,但其中三个人不幸牺牲了,一个人离开了革命队伍。剩下的两个,后来都大有作为,一个成了开国上将,就是陈士榘,另一个则是开国中将,赖毅。
(三)成立兵士代表会,实行大众参与的管理方式为了提升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咱们得成立个兵士代表会。这个机构呢,就是让士兵们自己发声,参与到军队的管理中来,说白了就是搞民主。这样一来,大家都能为军队出谋划策,有啥好点子、好主意都能提出来,一块儿把军队建设得更好。这种大众参与的管理方式,肯定能让咱们的军队更有活力,大家也能更有干劲。
士兵委员会那时候主要负责两方面的事儿,一个是搞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另一个就是管经济上的公平公正。
政治上的民主,说白了就是:让官兵关系平等,把那些复杂的规矩都扔掉;不准对士兵动手动脚或者骂人,士兵们得能说话算数,能参与到部队的管理里头,还能监督军官的行为。
经济上的大伙说了算,就是:当兵的和当官的得平等对待,都实行军事上的公有制度;把发薪水的老规矩给去掉,改成大家一起分吃饭剩下的那点东西;还有啊,账本得公开给大家瞧。
后来,这事儿又慢慢演变成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三大自主权。
咱们军队的民主制度,是在党领导下搞起来的,这个制度啊,起源于三湾改编那会儿,后来在古田会议上算是正式定下来了。在古田会议之前,这条路走得可不顺当,会议之后呢,也遇到过不少捣乱的事儿,但根基始终稳稳当当的。等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这套制度用起来已经是得心应手,非常厉害了。
这里最关键的事儿是啥呢?
人民军队的灵魂在于其政治工作,这是确保军队方向和战斗力的关键。
那这条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原则到底是啥呢?
毛泽东在1948年1月30日,给中央军委写了个东西,叫《军队里头的民主活动》。他说:
军队里头的政治工作方向,就是要鼓励士兵们、指挥员还有所有工作人员都动起来,在统一领导的带领下,开展民主活动。这样一来,咱们就能在政治上更加团结一心,生活上也能得到改善,军事上技术和战术也能得到提升,这三个目标就都能实现了。
井冈山时期建立的军队民主制度,说白了就是这些要点:
一、最关键的就是得坚持党的统一领导。
要是没了那个,大家就像一堆乱沙,乱成一锅粥,那就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过度的民主。
二、前面提到的政治工作的那三个主要方向,其实就是我们的政治目标。
这关键是要激发所有指战员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依靠少数人。
三、制度的核心就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三个方面的民主权利。
这个理念是在解放战争之后才被提出来的。
四、党的各级组织和士兵委员会,特别是士兵委员会,它们是重要的组织架构。
五、咱们的组织管理方式是民主集中制。
聊起民主集中制,得提一提咱们党的民主,还有毛泽东建立起来的民主规矩,这跟西方的民主那一套,可是大相径庭的。咱们党的民主,讲究的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跟西方那种个人主义至上的民主制度完全不同。咱们的民主,是建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商量事儿,最后还得有个统一的决定。而西方的民主呢,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决策过程可能就比较分散,不容易形成合力。所以说,咱们党的民主制度,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的,跟西方的民主制度比起来,那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
我总结了这个差异的三个核心特点:
首先,老百姓最基本的民主权利,那就是得能活下去,也就是他们的生存权。
再者,说到真正落地的民主形式,士兵委员会那可是实打实的代表。
第三,说到最合理的民主制度,那肯定是民主集中制没错。
咱们瞅瞅07年的那本历史教科书。书里头没提三湾改编,也没讲古田会议的决议,倒是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大写特写了一番。说这个临时政府成不成立吧,其实对革命的大方向没啥大影响。但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那就不一样了,它们真的很关键。
2019年人教版的历史书上,对这个事儿做了些补充,不过三湾改编的内容还是没找到。
如果这个基本事实没了,那麻烦可就一连串地来了。
我就说说“两个失误”。
一是内部可能会搞不清建党和建军的目标,二是外部可能会丢掉反霸斗争中的制度底气。
说说内部问题的“漏洞”,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1965年,当毛泽东同志再次踏上井冈山的土地时,他问随行的伙伴们一个问题。
他问:“井冈山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制度和风气呢?”
众人都说到了一块儿:得下苦功夫,努力拼搏。
毛主席笑了笑,说道:“你们再琢磨琢磨,光说艰苦奋斗只是其中一部分,还得加上两样东西。得从制度那块儿去考虑。”
汪东兴猛地一拍脑门,说道:“咱们得把党支部直接设在连队里。”
毛主席接着讲:“在井冈山那会儿,我们搞出了一套挺管用的规矩和好风气。现在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是要刻苦努力干事儿,特别看重的是把党支部建在连队里,可有点儿没顾上的,就是士兵委员会这块儿。”
要是把这个搞没了,咱们就跟老百姓脱节了,建党和建军的路子也就走偏了。
说到外面的那些“不对付”的声音,大家都知道那些反共反华的家伙,老爱诋毁我们党,说啥我们不“讲民主”,搞的是“一言堂”,是“高压政治”。社会上还有些人,把一些走偏了井冈山道路的事儿,一股脑儿推到共产党头上。这样一来,咱们的制度自信可就动摇了。
说白了,咱们的制度底气,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三点人民民主的核心特点。这三点,可比那些西方的民主方式强多了,这就是咱们自信的来源。你想想,哪个国家的兵敢直接跟长官说自己的想法?咱们这儿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