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东的事儿多得让人看得晕头转向,局势变化快得令人难以跟上。正当巴以冲突还在持续,第三个国家竟然开始出兵了。据《以色列时报》9月20日的报道,埃及在西奈半岛集中兵力,甚至还在修建战机跑道和地下掩体。对此,以色列向美国求帮忙,希望美方能施加压力让埃及停止行动。以色列觉得,这种行动可是违反了和平条约,所以,把这个事儿直接扔给了美国国务卿鲁比奥。
换句话说,以色列自己谈不拢,于是就把压力转嫁给了美国,希望借助美国施加影响力。分析一下,实际上以色列担心的不仅仅是边界的安全问题,更在意的是巴勒斯坦难民可能越过西奈边境,造成局势的一发不可收拾。而埃及这边的考虑也挺 straightforward,他们主要怕加沙局势恶化后,大片巴勒斯坦人涌向边境,把局面搞乱,所以提前把兵力加强起来,进行防备。说到底,这次行动大概率是以色列人“想太多”了。
以色列这种紧张的反应,其实反映出它如今的处境越来越尴尬。美国方面虽说嘴上支持得挺响,但也不能什么都照单全收。白宫内部对于是否要继续大幅度向以色列出售武器,实际上还是有争议的。比如,路透社披露的一份军售清单,价值大概64亿美元,涵盖攻击直升机和大量突击车辆,看起来是在帮以色列强化地面和空中力量。可是问题也挺明显的——美国自己现在在全球多地忙着应付各种事情,光靠卖武器来维系盟友的信心,能撑多久?这可是个大大的问号。
看看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前以色列还能靠美国撑腰,在西方阵营里挺得挺好,但这两年形势明显变了。9月21号那天,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都先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显然是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就算特朗普在英国访问时,明确表示反对承认巴勒斯坦国,但那也不过是喊两句,实际上收效不大。毕竟,英美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差异,已经摆在台面上了。
土耳其的表态倒是挺直截了当的,埃尔多安说以色列的作为已经进入了“种族灭绝新阶段”,这是得狠话。他不仅仅是对外宣讲,还打算在联合国或其他国际场合持续抨击以色列的国际形象。阿联酋的态度也变得明确起来,以前还能和以色列合作搞点生意,现在就直接发出警告:“吞并约旦河西岸是一条红线。”甚至限制以色列的防务企业参加在迪拜举行的航空展,这绝对是用外交和经济手段下的硬招儿。可以看出,以色列辛苦铺出来的中东关系圈,如今正逐渐出现裂缝。
在这么多压力压下来,以色列的焦虑也越来越明显啦。于是,他们在一些不算关键的问题上搞出点新动作,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找事儿,挑衅中国。据说,前段时间,以色列未来党议员托波洛夫斯基又跑去台湾,还发表了不靠谱的言论,实际上就是在玩政治投机的把戏。
你得知道,一个中国原则已经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共识,像中以建交公报里也写得明明白白。这位以色列的政客不断挑衅底线,反而说明他在国内政治局势里只是为了引起关注而已。对此,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已经正式谴责,直接点名说他就是个“麻烦制造者”,根本没有资格代表以色列人民的意愿。对咱们中国来说,台湾问题妥妥的不能玩弄,谁要试图用它当筹码,绝对要付出代价。
其实,以色列在这个关键时刻挑衅中国,背后还是有一套逻辑,就是试图靠拉拢一些外围势力来增强自己的底气。可问题在于,中国可不是那么好惹的国家。咱们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推动停火,支持“两国方案”政策,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理权益。王毅外长在和摩洛哥外长会谈时也讲得挺明白,国际社会得协力推动加沙地区的停火,得让“巴人治理巴”,还得坚持“两国方案”。
这些表态既表现出了中国一贯的立场,也显示出中国在中东事务中充当稳定器的角色。要是以色列真想改善国际环境的话,应该正视这些声音,而别在台湾问题上乱搞花样。看看这个局势,对以色列来说真挺复杂的。埃及派兵之后,它的南面就不再那么安稳,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也让它在外交上逐渐孤立,尽管美国还在撑场,但能不能撑得长久还得打个问号。而它自己炮轰中国,反倒像是把一个潜在的中立甚至友好的国家推到了对立面,这可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未来几个月里,巴以局势可能还会持续紧张。要是以色列继续扩大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行动,国际上可能会有更多国家选择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孤立感会更浓一些。同时,阿拉伯国家内部的舆论压力也会推动各国政府对以色列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虽然短期内美国不太可能放弃以色列,但很可能会要求它在某些问题上做出让步。至于中国,一直在推动和平谈判,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益。说到底,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以色列越来越难保持现状。接下来,它要么调整策略,接受现实,要么继续硬挺,付出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