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社会的代际叙事中,“婴儿潮一代”(Boomers)常被贴上“幸运”的标签。他们成长于战后经济繁荣期,见证了房价低廉、高等教育近乎免费的时代,更享有稳定的工作与丰厚的退休福利。
许多人在50多岁便从容退休,驾着房车环游全国,悠然开启“人生下半场”。
然而,比他们年长的“沉默一代”(Silent Generation,出生于1928年至1945年),却在晚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他们未曾赶上房地产暴涨的红利,年轻时薪资微薄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如今,竟有超过50万名80岁以上的老者仍需靠工作维持生计,占该群体总数的4%以上。
对他们而言,工作并非为了“充实退休生活”,而是为了支付房租、购置食物,是生存的必需。
81岁的莉迪亚·海德斯(Lydia Hinds)便是这一群体的缩影。她居住在康涅狄格州柏林小镇,每日佩戴工牌、身着橘色制服,在家得宝(Home Depot)从事接待顾客、擦拭展示家电等工作。税后每周约300美元的收入,是支撑她与90岁丈夫比尔全部生活开支的支柱——包括房租、水电及医药费用。
“我觉得自己被困在这份工作里,但我别无选择。”莉迪亚的话语平静,却透着难以言说的沉重。丈夫比尔曾任职于康州一家电视台,如今因身体状况恶化无法工作,对妻子独自承担经济重担深感愧疚:“我看着她工作却帮不上忙,心里很愧疚。”
这对老夫妻的月收入包括社会安全金、比尔的退休金及莉迪亚的薪资,总计约4600美元。看似不低的数字,却被日常开销几乎吞噬殆尽:在老年社区租住的一室一厅月租高达1400美元;汽车分期付款与保险每月分别为625美元和236美元;两人的医疗保险支出每月426美元,再加上食物、水电、药品及紧急就医等杂费,账户几乎无结余可言。
莉迪亚回忆,曾有一段时间,他们的银行账户仅剩0.44美元,“那天晚上我们连晚餐都不知道吃什么。”
更令人揪心的是,她去年被诊断出心脏衰竭,已无法提重物或爬梯子,即便如此,仍坚持每周工作17小时(此前为22小时)以维持收入。
自2022年加入家得宝以来,近80岁的她两次获得升迁,工作表现备受认可,但这份“杰出员工”的荣誉背后,是不得不工作的现实:“我不是喜欢工作才来这里,我是真的需要这份收入。”
莉迪亚的经历并非个案,而是全美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目前80岁以上仍在工作的老年人已超5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沉默一代”。过去十年间,该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从3.6%升至4.2%。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指出,75岁以上劳动者现已成为劳动力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群体,相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群体的就业比例几乎翻了一倍。
AARP财务韧性研究部门副主任卡莉·罗斯寇斯基(Carly Roszkowski)分析,这一趋势背后存在双重原因:部分老年人希望通过工作保持社会活跃与社交联系,但更普遍的原因是,他们根本无法负担完全退休后的生活。
生活成本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医疗费用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压在“沉默一代”肩上的重担。他们辛劳一生,晚年却仍要为房租、电费、药费焦虑——这与他们年轻时对“退休生活”的期待相去甚远。
“沉默一代”的名称,或许恰如其分地映照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未曾声讨,未曾怨恨,只是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负。
莉迪亚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如果我们不工作,就会被生活压垮。”
在这片崇尚自由与独立的土地上,有多少这样的老人,仍在用力支撑,只为维系一个体面的晚年?
这一群体的困境,不仅是个体命运的写照,更折射出社会福利体系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的短板,以及代际间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差异。
当“黄金一代”的退休生活成为主流叙事时,“沉默一代”的默默辛劳,更值得被看见与关注。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美国沉默一代的晚年困境#